content

玉之德

 2011-06-29 22:1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在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於玉比德」的傳統,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禮記玉藻》)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徵。

君子又如何「比德於玉」呢?(《禮記聘義》)中記載了孔子的一段話,大概是有關這個問題最全面的回答。「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這段話從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一共11個方面對玉的道德內涵作了分析,雖未免玄了些,但它代表了古人對於玉的認識和看法,強調了玉的可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內涵與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並息息相關。

此外又有「五德」之說,也許是對上述認識的更為簡要的概括。許慎(《說文解字》)中有:「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也。鯉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也。其聲舒揚遠聞,智也,不撓而折,勇也。廉而不技,潔也。」大意與《禮記》所載大同小異。

玉不全被賦予如此豐富的道德內涵,因則君子必須佩帶它,而且佩帶以後,行走時玉珮發出聲音,君子走路時就勢必溫文爾雅,沒有絲毫的邪念。由於玉珮只有在不快不慢、富有節奏的步伐下,才會發出韻律、悅耳動聽的聲音,這聲音不僅集中了君子的注意力,同時也告訴周圍的人們:君子來去光明正大,從不偷看偷聽別人的言談舉動,這便又成為君子行動光明磊落的標誌。所以「古人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採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禮記玉藻》)意思是君子出入進退俯仰之間,玉珮都會發出聲音,因此「非辟之心,無自入也」。

今天,雖然德操以玉的風氣大大淡化,佩玉者多數已說不出玉有那麼多的道德內涵,但佩玉作為一種有道德修養和文化品位的象徵,依然為一部分人所認同。特別是「君子於玉比德」的傳統,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依然隨處可見。

来源:華夏收藏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