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一籌莫展」原是古代「算盤」(組圖)

 2011-06-28 13:4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籌莫展」是說一點計策也施展不出,一點辦法也想不出來。但孰不知所謂「籌」在古代是是計數和進行計算的用具,叫「算籌」,有點算盤的意思,說起來應是算盤的前身了。

按史書記載,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一般長為13--14cm,逕粗0.2∼0.3cm,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製成的,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放在一個布袋裡,繫在腰部隨身攜帶。需要記數和計算的時候,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擺弄。


最古老的計算工具——算籌

根據歷史記載,算籌在中國的起源很早,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中有「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所以它不僅是古代用來計數的,也是古代正、負整數與分數的四則運算和開方的運算的工具,而且還包含著各種特定的演算。應該說,它是算盤發明前的計算工具。


西漢出土的算籌

春秋戰國,算籌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了,它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並創造了縱式和橫式兩種擺法,這兩種擺法都可以表示1、2、3、4、5、6、7、8、9九個數碼。下圖就是用這些小棍子來表示各種各樣的數目:

再往下細說,就涉及數學問題了。只要知道「籌」是古代的計算工具足矣。

說完「算籌」,再說「一籌莫展」這句成語。它出自《宋史·蔡幼學傳》:「其極至於九重深拱而群臣盡廢,多士盈庭而一籌不吐。」這蔡幼學,字行之,是瑞安新城(今稱莘塍)人,生於1154年,死於 1217年。自小好學不倦,是一個飽學而敢說實話的人,年青時曾從師陳傅良。兩人是同鄉,志趣相投,且都負文名。一時「聲價喧踴,老舊莫敢齒列。」十八歲時,應禮部試,考取第一名。後幾次選拔,文皆過於師。先後擔任吏部侍郎、國子司業、宗正少卿和中書舍人。

在宋寧宗趙擴即位後,為固其帝位,詔求直言,蔡幼學即上奏曰:「為君之道有三:事親、任賢、寬民,尤以任賢為要。且年來小人當道,謀害君子,廣造輿論,排擠忠臣。故大臣本大有可為以勵精圖治,竟冠以惹事生非而獲嫌疑;近臣本應效忠社稷以忠言直諫,竟罪以違逆皇上而遭遺棄。於是皇上無所作為而群臣形同廢物,不少王公大臣,人人尸位素餐,一籌不吐,束手無策。若非皇上日求變新,求賢若渴,如何用天下之才?」

關於這段歷史,在《宋史"卷四三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三"儒林四"蔡幼學》中是這樣記載的:「寧宗即位,詔求直言。幼學又奏:‘陛下欲盡為君之道,其要有三:事親、任賢、寬民,而其本莫先於講學。比年小人謀傾君子,為安靖和平之說以排之。故大臣當興治而以生事自疑,近臣當效忠而以忤旨摒棄,其極至於九重深拱而群臣盡廢,多士盈庭而‘一籌不吐’。自非聖學日新,求賢如不及,何以作天下之才!」
   
到了清代,由「一籌莫吐」而改為「一籌莫展」的是在清朝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零四回》》是這樣說的:「承輝道:‘這件事,要請你先說出法子來呢,你不信我;要我先付銀呢,我不信你。怎生商量一個善法呢?’博如聽了,也呆著臉,‘一籌莫展’。」

在這裡要說的是,成語「一籌莫展」和「運籌帷幄」中的「籌」在古代都是計算工具。

来源:網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