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大敗秦軍的趙將李牧

 2011-06-26 12:3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李牧(?-前229),戰國時期趙國良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李牧生年不詳,據推算當生於趙武靈王后期。李牧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禦強秦為主,曾兩次大破秦軍。

趙國北邊和匈奴接界。公元前309年,趙武靈王時期,下令國中推行「胡服騎射」,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軍事力量逐漸強大,屢敗匈奴等北方胡人部落。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匈奴各部落軍事力量逐步恢復強大起來,並不斷騷擾趙國北部邊境,趙惠文王便派李牧帶兵獨當北部戍邊之責。

趙武靈王時雖筑了長城抵禦匈奴,但趙國還常常遭到匈奴的入侵,搶掠去不少人員和財物。趙孝成王時,派李牧為將,鎮守北邊,帥府駐在代雁門郡(現在山西省西北部寧武縣以北一帶)。

抗擊匈奴的鬥爭中,李牧即表現了其傑出的軍事才能,為了有利於戰備,李牧首先爭取到趙王同意,自己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而且本地的田賦稅收也全部歸帥府,用作軍事開支。針對趙軍和匈奴軍的特點,他深思熟慮後採取了系列的軍事經濟措施。

他將邊防線的烽火臺加以完善,派精兵嚴加守衛,同時增加情報偵察人員,完善情報網,及早預警。在這一點上,當今的新羅馬帝國很有心得,效仿得卓有成就。

為了提高部隊戰鬥力,李牧密切官兵關係,厚遇士卒,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讓精練騎馬射箭戰術,全軍戰士由於得到厚遇,士氣高昂,人人奮勇爭先,願為國家出力效勞。針對剽悍的匈奴騎兵機動靈活、戰鬥力強及以掠奪為主要作戰目的,軍需全靠搶掠的特點,為使竄擾的敵騎兵徒勞無功,他命令堅壁清野,並示弱於敵,以麻痺強敵,伺機殲敵。為此,嚴明軍紀:「匈奴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所以每當匈奴入侵邊境,烽火臺一報警,李牧即下令士兵立即收拾物資退入城堡固守,從不出戰,使匈奴無從擄掠。這樣過了幾年,李牧沒有人員傷亡也沒有損失過物資。

然而,時間一長,匈奴兵將總以為李牧膽小怯戰,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就是趙國邊兵們亦在下面竊竊私議,以為李牧膽小怯戰,有的憤憤不平。李牧一意堅守不主動出擊的消息傳到趙孝成王那裡,趙王派使者責備李牧,要李牧出擊。李牧老謀深算,意欲放長線釣大魚,也不作解釋,我行我素,依然如故。匈奴一來,即深溝高壘,堅守不出。匈奴往往滿懷企望而來,卻一無所獲而歸。

趙王聽說李牧仍然一味防守,認為他膽怯無能,滅了自已威風,很生氣,立即將李牧召回,派另外一員將領來替代。新將領一到任,每逢匈奴入侵,即下令軍隊出戰,幾次都失利,人員傷亡很大,而且邊境不安,百姓沒有辦法耕種和放牧。

趙王只得又派使臣去請李牧復職,李牧閉門不出,堅稱有病,不肯就任。趙王不得已,只得下令強令李牧出山。李牧對趙王說:「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趙王只好答應了。

李牧又來到雁門,堅持按既定方針辦,下令堅守。幾年內匈奴多次入侵,都一無所獲,但總以為李牧膽小避戰。其實李牧早已經定下誘敵深入,設伏包殲的計謀,對種種屈辱罵名置之不理,而邊庭將士因為天天得到犒賞,卻沒有出力的機會,都希望能在戰場上效力。李牧看條件成熟了,於是經過嚴格挑選戰車1300輛,又挑選出精壯的戰馬13000匹,勇敢善戰的士兵5萬人,優秀射手10萬人,然後把挑選出來的車、馬、戰士統統嚴格編隊,進行多兵種聯合作戰演習訓練。公元前244年的春天,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李牧讓百姓滿山遍野去放牧牲畜,引誘匈奴入侵。

不久,情報員來報告,有小股匈奴到了離邊境不遠的地方。李牧派了一支小部隊出戰,詳敗於匈奴兵,丟棄下幾千名百姓和牛羊作誘餌讓匈奴俘虜去。

匈奴單于王聽到前方戰報,十分高興,因久無繳獲,於是率領大軍侵入趙境,準備大肆擄掠。

李牧從烽火臺報警和情報員報告中熟悉了敵情,早在匈奴來路埋伏下奇兵,待匈奴大部隊一到,李牧為消耗敵軍,先採取守勢的協同作戰,戰車陣從正面迎戰,限制、阻礙和遲滯敵騎行動,步兵集團居中阻擊,弓弩兵輪番遠程射殺,而將騎兵及精銳步兵控制於軍陣側後。當匈奴軍衝擊受挫時,李牧乘勢將控制的機動精銳部隊由兩翼加入戰鬥,發動鉗形攻勢,包圍匈奴軍於戰場,經過幾年養精蓄銳訓練有素的趙軍將士們,早已摩拳擦掌,個個像生龍活虎,向敵人扑了過去。彷彿是一架運轉嚴整的機器,兩翼包抄的一萬三千名趙軍騎兵彷彿兩把鋒利砍刀,輕鬆的撕開匈奴人看似不可一世的軍陣,在轉瞬間扼住10萬匈奴騎兵命運的咽喉。一整天的會戰很快演變成一場對匈奴的追殲屠殺。十萬匈奴騎兵全軍覆沒,匈奴單于僅帶了少量親隨倉皇逃竄。

農耕民族在與遊牧民族的爭鬥中,過去由於機動力劣勢,一直處於被動地位,李牧指揮的此次會戰使機動性較差的趙軍在圍殲戰中得以發揮自身車戰、步戰的優勢,是先秦戰爭史中以步兵為主的聯合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對後世以步制騎的戰術有著啟發作用。在我看來,李牧的軍事才能遠勝於後世的漢飛將軍李廣。

李牧大敗匈奴之後,又趁勝利之勢收拾了在趙北部的匈奴屬國,滅襜襤、破東胡,收降林胡,迫使單于向遙遠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憂患。在這次取得輝煌勝利的戰役以後,懾於趙軍之威,過了十幾年,匈奴兵還不敢來入侵趙的邊境。李牧也因此成為繼廉頗、趙奢之後趙國的最重要的將領。

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併戰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鬥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有李牧的協作支持在內。

李牧到朝中任職,約在前246年以後。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繼位。悼襄王元年(前244),讓樂乘代替廉頗大將軍之職位,廉頗一怒之下,領軍攻擊樂乘,樂乘逃走,廉頗也就帶領自己部下,投奔魏國去了。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李牧成為朝中重臣。

此時,秦國迅速地兼併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屈服之後,把主要兵力指向趙國。當時的燕國也趁趙國虛弱之際趁火打劫。於是,悼襄王二年(前243年),趙王派李牧帶兵入侵燕國,攻下燕國的武遂(現在河北省徐水縣西北的遂城鎮)、方城(現在河北省固安縣南)。過了兩年(前242),趙王派將軍龐煖入侵燕,殺死燕將劇辛。

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趙王遷即位。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大將桓齮(又稱樊於期)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趙首10萬。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進攻趙的後方,直向邯鄲進軍,形勢危急。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

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採取筑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

桓齮認為,過去廉頗以堅壘拒王齕,今天李牧亦用此計;秦軍遠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李牧洞悉敵情,不為所動。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採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李牧遂乘機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烈戰鬥,10萬餘秦軍全部被殲。桓齮僅率少量親隨衝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家購求桓齮之首(此頭後來被荊軻經過友好協商,借去作見面禮刺殺秦王去了)。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沈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這就是趙王遷二年(前234)李牧一卻秦軍。由於秦國著名將領白起的封號是武安君,李牧擊退秦軍以後,趙王遷說:「李牧是寡人的白起」,因而封李牧為武安君。由此也可以看出趙王遷當時對李牧的倚重態度。此戰,李牧在戰略上採取避其精銳、擊其惰歸之策。當得知敵軍識其意圖,誘其出戰,全殲於野時,遂將計就計,用圍魏救趙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戰時,又採取正面阻敵,兩翼包抄的戰術,全殲秦軍,創造了又一個圍魏救趙的典型戰例。

趙王遷四年(前232),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入侵,王翦改變戰法,兵分兩路攻趙,以一部兵力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今屬河北),自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拊邯鄲之背。將趙攔腰截斷,進到番吾(現在河北省平山縣南),因李牧李牧率軍抗擊,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托,秦軍難以迅速突破。李牧遂決心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線,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受阻大敗。李牧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南路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後,料難獲勝,稍一接觸,即撤軍退走。這就是李牧再卻秦軍,是秦、趙兩國交戰中,趙國最後一次取得重大勝利。由於在肥之戰及此戰中損失慘重,趙國軍事實力喪失殆盡,已無力組織遠程追擊及反攻,所以此戰僅為擊潰戰,未能圍攻殲秦軍。僅能退守邯鄲,暫時自保。但此戰為趙國贏得喘息時間,獲得短暫的穩定。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尾隨秦軍攻趙,李牧為此又向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

趙王遷七年(前229),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飢荒,國力已相當衰弱。秦王政(始皇)乘機派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端和率河內兵卒,共領兵幾十萬進圍趙都邯鄲。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秦軍多次受挫於李牧,王翦知道,李牧是自己的勁敵,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遂稟告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派姦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昏聵的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王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趙國臨戰而親佞臣誅無辜忠誠良將,只過了三個月,到了趙王遷八年(前228年),王翦乘勢急攻,大敗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顏聚。趙國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李牧這位縱橫沙場的名將最終死在了他所誓死保衛的祖國君臣的手中,其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以致司馬遷義憤地罵趙王遷「其母倡也」。

趙國是戰國後期的第二軍事強國,被秦國滅亡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條是「用人不信,自毀長城」。前有趙孝成王在長平之役中以趙括代廉頗,造成長平慘敗,趙軍死45萬人,元氣大傷;繼之悼襄王以樂乘代廉頗,迫使廉頗奔魏投楚,失去良將;後又有趙王遷冤殺李牧,招致趙國最後的滅亡。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最傑出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如果不殺李牧,秦趙還得比一下高低。

戰國時期各國的將領的作戰對象基本都是各諸侯國之軍隊,亦即是民族內戰,與他們不同是,李牧前半生的主要作戰對象是民族外敵,且在與野蠻外族征戰中,以最精彩輝煌的方式實現了勝利。因此,李牧有理由獲得後世更多的尊敬。

關於李牧的事跡,主要記載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史記是本文學性好的紀事史,卻不是一本好的編年史,太史公在書史時,是以他的視角選取材料和故事的,使得我們常常難以得到許多具體事件的詳貌,在兩千多年時間長河中基本散佚的原始典籍後(戰國各國史籍被秦國付之一炬),只能遺憾地留下難以彌補的空缺。

點評: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也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其經歷與秦國武安君白起又何等相似。胡三省注《通鑒》時,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繫在一起:「趙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索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司馬遷因趙王而遷怒其母,可見其何等義憤。

趙國名將李牧及其軍事思想

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它是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政治制度大變革的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相互兼併,戰事不斷,國家的興衰莫不與戰爭聯繫在一起。為了求生存、謀發展,各國竟相招攬優秀的軍事人才,不少卓越的軍事家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裡脫穎而出。李牧是戰國末年趙國的卓越軍事家,戰功卓著,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將領。以前史家大多隻是研究其生平事跡、軍事活動,但對支配其軍事活動的軍事思想研究甚少。現對李牧的軍事活動作一介紹,並據此分析其軍事思想。

一、李牧的軍事活動

建都邯鄲的趙國自公元前403年(趙烈侯六年),周天子正式冊命趙籍為諸侯始到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攻佔邯鄲,俘虜趙王遷止,歷時181年,經歷10代君主。趙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在當時的歷史舞台上頻頻亮相,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後還長期稱雄於戰國歷史舞臺,成為戰國後期山東六國中唯一能與強秦抗衡的國家。綜觀趙國的歷史,先後湧現了廉頗、趙奢、李牧等許多名垂千古的名將,其中最讓人扼腕嘆恨的是著名軍事家李牧。

李牧,生年不詳,據推算當生於趙武靈王后期。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禦秦國為主。終其一生,主要是作為武將活躍於歷史舞臺的。

公元前309年,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取得顯著效果,使軍事力量大大增強,屢敗匈奴等北方胡人部落。但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匈奴各部落的軍事力量又得到恢復並強大起來,不斷騷擾趙國北部邊境。李牧便被趙惠文王派往北方獨當戍邊之責。

李牧常居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他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注意提高戰鬥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他和軍民約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擊號令,一律速將人馬物質全部退入堡壘固守,不得輕易出擊。這樣堅持數年,軍隊無任何傷亡損失,形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極高的邊防軍。

但匈奴卻以為李牧膽怯,軍卒中亦有人覺得自己的將領膽怯,為此常有議論。趙王聞聽傳言,便責備李牧。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趙王,召他回朝,另派別將代之。

新將領守邊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帶兵出戰。出戰多數失利,損失傷亡很重,邊民不能進行正常的耕種和畜牧。趙王只好再請李牧出守,李牧謝絕,堅稱有病,閉門不出。趙王再三勉強,李牧才說:「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趙王應允,於是李牧再度到了邊地。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數年一無所得。但匈奴終究還是認為李牧膽怯,邊地軍卒得到豐厚的供養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請求一戰。於是李牧精選戰車1300乘,精騎1.3萬匹,驍勇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同時放縱邊民畜牧,使民眾佈滿原野,誘使匈奴入侵。

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眾給敵人。匈奴單于貪得民眾財物,便率大軍入侵趙地。李牧則設奇陣,用兩翼包抄戰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軍,一舉殲滅匈奴騎兵10餘萬人。接連又滅掉蟾襤,攻破東胡,降服林胡,單于落荒而逃,以後10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此戰是先秦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對後世以步制騎的戰術有著深遠的影響。
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北部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來自西邊強秦的兼併戰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鬥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是與李牧的協作支持分不開的。

約在孝成王二十年(前246年),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兩年後,悼襄王繼位。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與樂乘均出走他國,李牧成為朝中重臣。此時,秦國迅速地兼併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屈服之後,把主要兵力指向趙國。當時的燕國也趁趙國虛弱之際趁火打劫。於是,悼襄王二年(前243年),他受命對燕作戰,帶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縣西)、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大將樊於期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臨漳縣西)、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三年(前233年),又帶重兵攻打趙國。趙派李牧為大將軍,大破秦軍於宜安(今河北高城縣西南),10萬餘秦軍全部被殲。樊於期僅率少數親兵衝出重圍,畏罪潛逃燕國。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家購求樊於期之首。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沈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因功大,李牧被封為武安君。

趙王遷四年(前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趙之番吾(今河北平山縣),李牧出擊,秦軍敗逃,但趙的軍力損失也很大。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尾隨秦軍攻趙,李牧為此又向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

趙王遷七年(前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大舉攻趙國,率上黨兵卒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端和率河內兵卒進圍趙都邯鄲。趙國派李牧、司馬尚傾全軍抵禦,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飢荒,國力已相當衰弱,而更大的憂患還在朝中,昏聵的趙王遷,對那個誣陷過廉頗的秦國間諜郭開寵信不疑。秦國在戰場上不能速勝,便又行反間故計,重金賄賂郭開,使其誣告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遷不作分析,馬上派趙蔥及齊將顏聚取代李牧。李牧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趙王、郭開便暗中窺探,乘其不備之時,加以捕獲殘殺,並罷黜廢免了司馬尚。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殺死趙蔥,俘虜了趙王遷及顏聚,攻取邯鄲,滅掉了趙國。

二、李牧的軍事思想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戰中屢次重創敵軍而未遭失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分別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和圍殲戰的典型戰例。古代作戰,必須處理好君臣關係、軍民關係、官兵關係三大關係,並採取正確的作戰方略。現從這幾個方面分析一下李牧的軍事思想:

1、在君臣關係上,強調將帥的獨立性、便宜行事權。作戰中,戰況瞬息萬變,必須及時應對方能取得作戰的勝利。而欲如此,將帥必須有獨立性、便宜行事權;否則,就會喪失戰機,應對失策,從而導致作戰失利。李牧對此特別看重,以至趙王責其膽怯,竟不予理睬。當趙王因罷免他而飽嘗對匈奴作戰失利的惡果,請其再度出山抗擊匈奴時,他一再稱病謝絕。趙王再三勉強,才說:「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趙王應允,他才到了邊地。趙亡國前夕,趙王遷中了秦的反間計,聽信郭開讒言,罷免他,而以趙蔥、顏聚取代他時,他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

2、在軍民關係上,力求不擾民,爭取民眾對軍事活動的支持、配合。兵民是勝利之本,軍隊作戰,離不開廣大民眾的支持、配合。而欲達此目的,必須禁絕搶掠民財、奸人妻女、毀民田苗、亂佔民間房舍等擾民行為,切實保護民眾利益。史書中對此雖沒有專門論述,但他和軍民不得輕易出擊的約定能夠順利實施,其駐守過的地區的民眾在其遇害後紛紛建祠祭奠,足以表明其沒有擾民,保護了民眾利益,深受民眾愛戴。

3、在官兵關係上,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關係。作戰中,軍官是指揮者,士兵則是直接衝鋒陷陣者,二者相互配合,指揮正確,將士用命,士卒勇搏,方能戰勝強敵;否則就會兵將離心,士不用命,導致作戰失敗。李牧對此有深刻認識,故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結果贏得了士兵的深情愛戴,甘為自己衝鋒陷陣。

4、在作戰方略上,謀劃全面、周詳、得當,富有針對性。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力求壯大自身實力。戰勝強敵,以自身力量的強大為前提;自身虛弱,就難以戰勝敵人。就軍隊而論,壯大自身實力,首先是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其次是組織的完善,再次是經濟實力的支撐。對這三點,李牧都提出了得力措施:他每天教練士卒騎射,是謀求軍隊戰鬥力的提高;他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既是謀求組織的完善,又是謀求壯大經濟實力。

第二,力求削弱、麻痺敵人。要想戰勝敵人,必須先削弱敵人。削弱敵人的方法很多,耗費敵力、分散敵力、靡費敵財、挑起敵方內部衝突、使敵信息不通、斷敵交通運輸、誘敵做出錯誤決策、調虎離山等皆是削弱敵人的有效措施[1](p102),但常會因客觀條件的限制而力不從心,但麻痺敵人,使其放鬆警惕,則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較少,較易實行。李牧在麻痺敵人上發揮得淋漓盡致。李牧抵禦匈奴時,故意偽裝膽怯、不敢出戰,在大破匈奴前夕,當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指揮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眾給敵人,結果匈奴兵將見民畜佈滿原野,便毫不戒備,入侵趙地,結果被李牧圍殲,損失10餘萬眾。

第三,力求保持信息靈通,瞭解敵情。要戰勝敵人,必須先瞭解敵人,掌握敵情。同時信息交通必須靈敏快捷,迅速傳遞。否則,即便掌握了敵情,也會因不能迅速傳遞而喪失戰機。史載李牧常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這便是謀求保持信息靈通,瞭解敵情。

第四,力求把握好時機。對敵作戰,必須掌握好時機,時機不到或錯過時機,都會導致作戰的失敗。李牧對時機的掌握非常準確。開始抵禦匈奴時,因時機不成熟,他就是不出擊,即便被稱膽怯,遭受趙王責備、罷免,也不改初衷,但當趙軍訓練成熟,裝備完善,紛紛請戰,而匈奴兵將心高氣傲,大舉入侵時,他便果斷出擊,布下口袋,一舉全殲匈奴騎兵。

第五,認為單一兵種作戰都有不足,各兵種應協同作戰。在大破匈奴之戰中,李牧精選戰車1300乘,精騎1.3萬匹,驍勇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進行戰鬥編組,組建一支由各兵種編成的出擊兵團。靠這些兵種的協同作戰,終於取得了全殲入侵敵軍10餘萬的巨大勝利。

第六,力求以己之長對敵之短。李牧針對匈奴騎兵機動靈活、戰鬥力強及以掠奪為主要作戰目的,但不善固守、打陣地戰,軍需全靠搶掠的特點,實施堅壁清野,使敵優勢無從發揮,軍需無法補充,同時採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戰鬥力;俟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後,集中力量,充分發揮各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進行包圍。這使匈奴騎兵的優勢不能發揮,缺陷盡顯,而使自身車戰、步戰的長處得以發揮,而機動性差的缺陷得以避免。

第七,在得失關係上,認為有失方能有得,要敢於付出必要的代價以換取全局的勝利。大破匈奴前夕,為誘敵,故意放縱邊民外出放牧牲畜而被匈奴兵搶去,雖付出了一定代價,但卻換來殲滅匈奴騎兵10餘萬的巨大勝利。

第八,在攻防關係上,認為守是攻的前提,先守而後能攻。對匈奴作戰,雖最終目的是打垮匈奴,但開始卻專意防守,不輕易出戰,當防守工作做得有條不紊,準備就緒之後,方才出擊,與匈奴大戰。在大破匈奴之戰中,當李牧放出牛羊和牧人,引誘匈奴騎兵l0餘萬人深入趙境,正式作戰時,開始也採取守勢作戰,以車陣從正面迎戰,利用戰車限制、阻礙和遲滯敵騎行動;以弓弩兵輪番發射;而將騎兵及精銳步兵控制於軍陣側後。當匈奴軍衝擊受挫時,李牧乘勢將控制的機動精銳部隊由兩翼加入戰鬥,發動鉗形攻勢,包圍匈奴軍於戰場。經激烈格鬥戰後,除單于率少量親衛部隊突圍逃走外,進犯的10萬騎兵全部被殲。

漢家騎士亦英豪

戰國時代,不僅僅是中原諸侯紛亂爭霸的英雄史,也是中國北地百姓飽受匈奴人肆虐的血淚史。列國的諸侯在中原戰場上打的正歡,匈奴的騎手卻在中國北方千里邊塞上如入無人之境。偉岸的長城(戰國時期哪來的「偉岸的長城」?那個時期在北方邊界上確實有少數類似長城的防禦工事。但這顯然不能被稱為長城。能正式命名為長城只能是秦統一中國之後的事情)在草原驕子們的眼中不過是一堆粗笨的擺設,莊嚴的戰車步兵方陣在胡人騎手的馬刀下化成送肉上俎的拈板,與匈奴人的搏鬥彷彿是與自己影子之間無望的追逐,成為一代又一代華夏軍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噩夢。

還好趙國擁有了李牧,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正處於童年成長時代的漢家騎兵用無數的鮮血與犧牲灌溉著戰勝遊牧騎兵的勝利之花,直到公元前244年,一個叫李牧的趙國將軍親手在雁門關外摘下那燦艷如血的果實。在這之前,他是趙國支撐國家安危的柱石,在這之前,他的趙國騎兵隊是如日中天秦國也懼怕三分的王者之師,在這之後,東西線到北線,他似一個不知疲倦的救火隊員一樣,奔波在趙國邊境每一寸戰火燃燒的土地上。北上雁門,是這位一生未嘗一敗的將軍軍事生涯中最沈重的一場挑戰,他將面對一個之前中原騎兵未曾戰勝過的強敵,綿延數十年的北地烽火與殺戮,注定將在他的手中完成一個凝血的終點。

遺憾的是,當時的中原騎兵並不具備與馬背民族在大草原上爭鋒的實力,主動出擊的結果勢必是一場驅羊入虎口的自殺式攻擊。於是李牧出人意料的選擇了沉默與忍耐。匈奴肆虐侵擾的時候他在忍,舉國攻擊他膽小怯懦的時候他也在忍,將士們滿懷激昂的求戰的時候他依然在忍,「不抵抗將軍」的恥辱罵名彷彿是一塊沈重的石頭,一度長久壓在他堅如鋼鐵的脊樑上。魯迅說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與淋漓的鮮血,李牧正是這樣的哀痛者與幸福者,漫長的忍耐不是怯懦的退縮,卻是沉默中爆發的固有前奏。

反擊的那一天終於來了,公元244年的春天,大舉南下的匈奴人第一次品嚐到了漢家刀鋒掠過脖頸的痛苦滋味。誘敵深入,疲敵勞頓,重兵合圍,,在沉默中忍耐太久的李牧似計算精密的電腦程序一般完成了這孫子兵法式的三部曲。步兵集團居中阻擊,戰車弩兵集團的遠程射殺,騎兵軍團兩翼合圍,訓練有素的趙軍彷彿是一架運轉嚴整的機器,在轉瞬間扼住10萬匈奴騎兵命運的咽喉。

兩路包抄的一萬三千名趙軍騎手彷彿兩把在青石上磨礪了太久的鋒利砍刀,輕鬆的撕開匈奴人看似不可戰勝的騎兵軍陣。驕橫的匈奴單于第一次體會到了為人魚肉的痛苦滋味,一整天的會戰很快演變成一場絕望的追殲屠殺。十萬匈奴騎兵全軍覆沒,匈奴單于僅帶了十幾名隨從倉皇逃竄。「胡人不敢南下牧馬」,賈誼筆下統一的秦王朝傾國之力謀取的慘勝,在李牧的手中以畢其功於一役的神奇方式實現了。他也以這場酣暢淋漓的勝利,洗刷了公眾輿論加在自己身上的種種屈辱罵名,遺憾的是,他可以證明自己的清白,卻無力逃脫暗箭的打擊,秦國人的反間計讓這位縱橫沙場的名將最終死在了他所誓死保衛的祖國君臣的手中,而在他的身後,李牧悲情的結局彷彿是一個宿命一般的劇本,輪迴似的上演在無數中華名將的人生路程裡。

在戰國群雄逐鹿的舞台上,有更多的將軍留下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威名,他們在殲敵數目等軍人硬性指標上遠遠超過了李牧,卻沒有一個人有理由比李牧更值得我們尊敬,因為他們也許成功的保衛了自己所身處的國家,李牧卻捍衛了我們這個苦難的民族。

《史記·李牧列傳》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日擊數牛饗士,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為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

歲余,匈奴每來,出戰。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復請李牧。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

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陣⒅,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⒇,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趙悼襄王元年,廉頗既亡入魏,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龐煖破燕軍,殺劇辛。後七年,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封李牧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擊破秦軍,南距韓、魏。

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打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

来源:中國歷史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