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鏡子】
銅鏡在古代用以梳妝照面和照妖辟邪,現存最早的銅鏡出土於殷墟的婦好墓,想必一個協夫出征的女子英雄心底也是極愛美的,更不要說世間平凡的女子了。在西漢年間,人們就開始用銅鏡作為男女愛情的表記、信物,取「心心相映」之寓意。生前互相贈送,「朝夕相伴」,死後隨之埋入墓中,以示「生死不渝」。鏡子是古時女子的時髦用品,其上的彫刻也反映那個時代的藝術風格。新石器時代的七角星紋鏡,透露著人類遠古的氣息,戰國的錯金銀蟠螭紋鏡,與著名的龍鳳帛畫如出一轍。唐的螺鈿高士宴樂鏡,讓人想起韓熙載夜宴圖……
【褻衣】
古代女子的內衣最早被稱為「褻衣」。「褻」意為「輕浮、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是迴避和隱諱的。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史料見於漢朝。古代女子內衣蘊藏著不盡的昔日情懷,「前圓後方,前短後長,這是應和天地人合一的傳統理念;過腰、胸、肩等分別繫帶,是為了在流動中達到不同的‘塑身修形’效果。袋口的拼接處,必須繡上小幅圖案來遮住線的結點,保持畫面完整,這便是所謂‘出境生情’」,且匯聚了繡、縫、貼、補、綴、盤、滾等幾十種工藝,用以表達不同的主題。可惜有些工藝,今天已經失傳。
【青絲情絲】
青絲纓絡結齊眉,可可年華十五時;
窺面已知儂未嫁,鬢邊猶見發雙垂。
這是《竹枝詞》裡的句子,古代女子十五歲謂及笄之年,青絲的故事也就此開始,頭髮是古代女子感情的載體,青絲,就是情絲。一縷情絲,總是要以所愛的男子為寄託,猶如籐蘿之依附喬木。在古人筆記中傳世的愛情故事處處可見古代女子以秀髮相贈、以身心俱陳的篤定情長,而這些故事大都以男人的背信收梢。剪下一縷青絲當做信物贈給情人時,她並不知道那絲絲縷縷最終纏住的只是自己。有一個上古時代的傳說:巴人首領廩君率船隊順清江西征,在鹽池與美麗的鹽水女神相愛,廩君把自己的一綹頭髮送給女神說:「結上它吧,我要和你同生共死。」但廩君不願停止西征的腳步,女神戀戀不捨化做飛蟲攔住了他的去路想挽留他,廩君就在陽石之上一箭射死了女神,女神死時脖頸上還纏繞著他送的頭髮……「結上它吧,我要和你同生共死。」
【梳篦】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使頭髮潔淨無塵、絲絲相現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春秋以前的梳子形制複雜、裝飾考究,但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為悅己者容】
戰國時期的女子已開始鉛粉扑面、黛黑畫眉把自己變媸為妍。宋玉之《大招》中即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長袂拂面,善留客只。」之說。《韓非子》也云:「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當然,最有名的話還是出自《戰國策》中那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古代的妝粉,有兩種成份,一種以米粒研碎後加入香料而成,故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是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化鉛而成,也稱「鉛粉」。
除米粉、鉛粉外,妝粉也有用其它物質製作的。如在宋代,有以益母草、石膏粉製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有以紫茉莉花籽製成的「珍珠粉」;在清代,有用滑石及其它細軟的礦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粉的顏色也從原來的白色增至多種顏色,並摻入了各種名貴的香料,使之更具迷人魅力。
古代和妝粉配套的主要化妝品是胭脂。胭脂亦作「焉支」、「燕支」,它是一種紅色的顏料,也是妝面的主要用品,類似今天我們用的腮紅。
【手帕·穿心合】
現在已經沒有多少女孩子用手帕了,而手帕於古代的女子是首飾一樣的閨私,它通常被疊成同心方勝掖在臂釧裡。手帕是體己而溫暖的,因此古代女子結拜金蘭姐妹也稱「手帕交」。在手帕的一角綴上圓環其餘三角從中穿過,即稱「穿心合」,裡面裝著的或許就是一場女兒家的心事。
閨閣繡樓的用物——剪和剪刀的詩情故事
自古以來,剪刀是閨閣繡樓的主要用物。刺繡縫紉向為婦女工作,操作時不可無剪,成為婦女必備之物。
妝奩
中國的妝奩文化歷史可謂久矣,鏡案同妝奩文化是一對與生俱來的孿生姐妹,也是妝奩文化的重要內涵,鏡奩,俗稱梳妝箱,舊時寧紹一帶也有叫梳頭婆的。若要探尋妝奩文化,遠可追溯到殷商之前的新石器時代,1924年甘肅齊家坪曾出土一面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銅鏡,乃是我國最早的鑒容器具,而山東大汶口遺址曾發現一把迴旋紋透雕像牙梳子竟有五千歲的高齡。
春秋戰國時期,漆器製作已有相當水平,至漢更臻完美。江蘇邗江出土的漢代九子方漆奩,外黑裡紅,周有三道鎏金銅箍,蓋為銅皮平脫柿蒂紋,內藏絲織物包裹鐵鏡,下有九子小盒,分藏梳篦、銅刷、毛筆、胭脂、首飾等用品,精美絕倫,充分體現了古代工匠對妝奩文化的理解和卓越的設計才能。
古代的銅奩陶奩多呈圓筒形,直壁、並帶有博山式蓋子,一般器腹較深,底有三足,旁有獸銜耳環,盛行於秦漢。其實古代的銅奩陶奩既是梳妝用具,同時還兼作貯存美酒和食物的盛器,這讓當代人看來簡直匪夷所思。
古奩在晉唐後漸漸演化,東晉大家顧愷之在《女史箴圖卷》中畫有兩位正在梳妝的計女,身旁除有四個奩盒外,又多了一具形似蠟臺的鏡架,銅鏡插掛在架頂上。
華夏衣冠初始
古代文獻中記載女子髮式多到浩如煙海,同樣,髮飾也是美發的重要部分,梳好的髮髻要用花和寶鈿花釵來裝飾。這寶鈿花釵裡包括了髮簪、華盛、步搖、髮釵、發鈿。皇宮貴冑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髮飾,而一般小戶人家只能戴荊釵,「拙荊」便是古代男子對外人稱自己的妻子的謙詞。
但凡女子都是愛美的,古今相同,女子心愛的髮飾既可以是南齊潘妃價值連城的寶釵,也可以是喜兒妹妹的二尺紅頭繩。
殷商時期的古人就開始用簪了,簪的用途有二:一為安發,二為固冠。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詩「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皇帝在節日裡賜給大臣的禮物通常是簪。古代時規定罪犯不許帶簪,就是貴為后妃如有過失,也要退簪。因為簪還象徵著尊嚴。男子用簪的歷史400年前在血泊中戛然而止,亡國之人何談尊嚴。現在只有從白雲觀道士的裝扮上感受到曾經的華夏衣冠了。相傳漢代葬儀有個風俗,妻子不幸早殃的話,丈夫會把婚禮時用的梳子一掰兩半,留下一半,另一半放到妻子的棺木中入土下葬,表示今生今世不忘結髮之妻。雖是儀式,透著情長。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古代女子的臂釧又稱「纏臂金」,如蘇東坡《寒具》詩:「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
早期臂釧實物多出現於北方地區,通常將金銀條錘扁,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八圈,並有花、素之分:鏤刻有花紋的,稱「花釧「,素而無紋的,稱「素釧「。無論從什麼角度觀察,所見都為數道圓環,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鐲。「釧「字的造形從「金「,從「川「,其中的「川「字即像形而來。
何以道慇勤?約指一雙銀。
古代未字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份量卻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讓對面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者幸福的戴一輩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古代手鐲稱為「跳脫」,《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他的宰臣:古詩裡有「輕衫襯跳脫「句,你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麼東西?宰臣都答不上來。文宗告訴他們說:「跳脫即今之腕釧也。「梁代陶弘景在《真浩》中也記述了仙女萼綠華贈羊權金、玉跳脫的故事。
跳脫的名字在明清以後就漸漸被鐲、釧取代了。
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古人愛玉,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古語。《古詩箋》中釋說:「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繫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縭」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詩經》中:「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一面殷殷地叮囑女兒些私語,一面戀戀不捨地與其束結羅纓。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詩源》裡說文冑與鄰婦姜氏相愛,並送姜氏一枚百煉水晶針為信物,姜氏啟履箱,取連理線,貫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冑。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
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回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
言為心聲,所謂「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結」這個漢字就像是一張「不舍心懷、情用牢結」的網,卻網不盡天下痴兒女故事的萬一,目睹神傷。
何以結相於?金薄畫搔頭。
搔頭是簪的別稱,《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曾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搔頭之名即由此而來。
《鼓吹曲詞·有所思》中寫一個女子在「聞君有他心」後,傷心欲絕的把情人相贈的玳瑁簪「拉雜催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哀莫大於心死了,何必如此自苦?
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
古代的絹稱為紈素,而裙是從「裳」演變而來。古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稱。古代「裙、群」二字同源,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連接群幅也。」,漢辛延年《羽林郎》詩:「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
何以結愁悲?白絹雙中衣。
「中」同「衷」,白絹是一分纖塵不染的戀戀情懷……
何以消滯憂?足下雙遠遊。
曹植《洛神賦》中有「遠遊之文履」,指繡花的鞋子,《後漢書·五行志》中記載漢代婦女出嫁時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畫,並以五彩絲帶系之,以示吉祥。在南朝時,凡娶婦之家須先下絹絲新鞋一雙為聘禮。陶淵明在《閑情賦》裡願意做愛人腳下的鞋子「願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週旋。」疼惜若此!
五代以前的女子腳下是沒有羈絆的,因此心多少也是自由的,她既可以是最溫柔的女澤,也可以聽野外鼓蕩風生。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古代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