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欣賞孩子的與眾不同嗎(圖)

(圖片來源:新三才)

最近,在幾次演講會上,我都會和聽眾分享一些小女兒在芬蘭就學時的照片,其中有幾張是小學中年級孩子的畫作。那是自然課上到「氣候變化」時,老師出的回家作業——畫出「暴風雨的夜晚」。

我問現場聽眾:「哪一幅畫最吸引你?」有趣的是,我在不同縣市演講,遇到的大多數人都說:「那一幅!就那幅!那個畫大圓圈圈的!」

在黑色畫紙上,畫出一圈又一圈緊密、急促的白色圓形線條,名為「狂放」的畫作,獲得絕大多數人的青睞。

我接著問:「為什麼它特別吸引你們?」

「因為它最突出、最不同、最獨一無二、最引人注目……」

連一個國小二年級的孩子都說:「它最與眾不同,因為其它的都畫得太像了。」

我再問:「那麼,我們願意接受孩子的與眾不同、獨樹一幟嗎?」聽眾先是發出微微笑聲,接著陷入思索,好像不大確定自己真的能接受。
 
我問:「你們覺得這幅畫最吸引你,是不是因為與其它圖畫比較後所產生的視覺震撼?假設它周遭沒有其它作品作比較,孩子交出去的就只有這一幅,身為老師的你還會有相同的讚賞嗎?你當下的反應會如何?」

大家此起彼落的回答,說自己可能會說:「你在畫什麼?回去重畫!為什麼亂搞?為什麼這麼不用心、這麼不認真?……」

我接著又問:「如果現今仍是一個學風保守的年代,這幅恣意揮灑的畫作,是不是會被老師憤怒的撕毀呢?」

陸續有人點頭回應。

我再問:「如果孩子在家裡畫了這幅畫,被身為父母的你們瞧見了,你當下會如何反應?會讓他以原作品繳交,還是另有想法呢?」

雖然有極少數聽眾說,不會要求重畫,因為那是孩子自己畫的。但多數聽眾表示,會要求孩子重畫,因為覺得孩子在胡鬧;甚至也有人說,可能會罵孩子太不用心、太不認真了。

孩子真的是不用心、不認真嗎?為什麼同一幅畫會在眾多的畫作中大器的脫穎而出?又為何在單一呈現時,讓大人摸不透孩子的心意,還誤判、錯怪孩子呢?

這是遠觀與近看的差別嗎?還是判斷角度與對於「創作」觀念的誤差呢?

最後,我問:「如果老師必須選出一幅‘最好’的畫掛在教室門外,你們會選擇剛才指出的那幅作品嗎?」大夥兒個個抿著嘴搖頭。

所以,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下,孩子們在任何學習過程中,都可能被體制與社會氛圍刻意畫分出優劣與高低,我們會不會「過早」為孩子設想他「應該」怎麼做才會贏得師長的掌聲,「應該」怎麼畫才有機會脫穎而出呢?這樣會不會「困住」了孩子的想像力,同時也箝制住大人的思想呢?

聽眾都知道這幅畫之所以「好」,在於不像其它畫都是二分法的地與天、風和雨,而是「與眾不同」的不執著於細節,直接展現出暴風雨夜晚的狂亂意境。

我在芬蘭的學校裡看到這幅畫時,也被震懾住了!因為這孩子啟發了我,也教導我:原來暴風雨之夜可以這麼直接的表達,讓我的心情澎湃不已!

所有孩子的畫作都被張貼在教室外的迴廊牆上。我為孩子們感到幸福,因為他們可以從自然課的作業裡,看見每個人的性格差異,進而學會欣賞每個人的多元表達方式。

或許,探索與發現、尊重與賞識,正是基礎教育裡最需要珍視的一門課。

本文留言

作者陳之華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