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壽衣正義(圖)

 2011-06-14 21:1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壽衣,有些地方叫做裝老衣,這個物品談起來大多數人覺得是個不祥之物,馬上和死亡聯繫起來,說句笑話甚至膽小之人都怕把鬼招來。文化大革命時期還把它當作四舊加以批判,有的老年人為自己準備好壽衣保存在家裡,也被紅衛兵抄家出來讓老人穿上,再掛上牌子去遊街批鬥,經過這一番令人不寒而慄的政治鬥爭,現在幾乎沒有人對壽衣有絲毫正面的思想感情了。

那麼我們民族為什麼有壽衣呢?大多數國家和民族人死了之後穿的衣服和實際生活中沒有太大區別,所以也沒有壽衣店。我們今天就探討一下壽衣的淵源。

《左傳》中說:中國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為之夏。所以我們叫華夏民族。章服之美就是指我們的民族服裝是何等的華麗威儀!自三皇五帝直到漢、唐、宋、明,歷經數千年我們民族衣冠不改,雖因朝代更替而稍有出入,那恰恰為她增添了靈動的不同點綴,她們統稱漢服,她已不是簡單的一件禦寒遮體的衣服,更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文化符號,其意義已深遠到我們民族的靈魂深處、民族的根源。

蒙古族建立元朝,入主中原九十年,改我舊衣冠。其後大明朝恢復漢家江山,撫平了民族內心的傷痕,以大唐服裝為標本續寫那幾千年的章服之美。又歷時三百年,滿清入關,一統天下,要求漢族人要剃髮易服,就是改為滿族人的髮型和服飾。可那是我們民族的象徵、民族的根呀!改變了我們還是漢人了嗎?我們的民族將何去何從?死後有何面目面對祖先?就是因為這樣一種感情,應該說是一種信仰,有多少文弱的書生以自己的頭顱面對冰冷的屠刀而毫無退卻。滿清政府規定: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其實髮型和服式是一碼事,甚至嚴厲到一人不剃頭殺全家、一家不剃頭殺全村。在如此恐怖的現實中,無數漢族人選擇了抗爭、選擇了死,而且這種抗爭是全國性的,前後延續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期之間近百年,激烈的抗爭如嘉定三屠(為了抵抗剃髮易服,嘉定人民自發的起義抗清,兩個月內大小戰鬥十餘次,清軍屠城三次,死者無數,繁華都市盡為廢墟),其慘烈程度就可見一斑了。

翻開人類的歷史,還有哪個民族為了自己的髮型和服式而血流成河?我們的民族精神造就了民族的脊樑,那些慷慨悲歌之士去了,滿清皇帝讓步了。滿清皇帝潛心學習漢文化,他們的治國方略是漢族的典籍制度,內心真正地尊崇儒家為代表的漢文化,最終取得了執政的合法性。另一方面規定: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男人出門在外拋頭露面當然要給皇帝一個面子,就得學學滿人的樣子,女人在家主內就保留漢家傳統吧;人活著是滿清皇帝的子民,穿大清的服裝,百年之後人死了那就認祖歸宗再穿漢服。到這裡就說到了壽衣了,所以有了這個行當,給死人做的衣服和日常生活的服裝不一樣了,這就是壽衣的來源!請問各位讀者,你們還有對壽衣的不祥之感嗎?你們不對它肅然起敬嗎?那是多少英靈舍命奮鬥的見證呀!

當然,隨著歲月的流轉,人們已經習慣了這些,那些慷慨悲歌被普通大眾淡忘了,壽衣店就是一個謀生的生意了,隨之標準的漢服樣式也已經逐漸的變異,尤其到了近代,畢竟是給死人穿的衣服,可能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質量也會下降,最終就演變成目前不倫不類的狀況,很少有人把壽衣和數千年的章服之美聯繫在一起了。

至於真正的漢服很多中國人都不認識了,也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前幾年,有個別人做了一套考究的漢服,穿出去居然被當作了韓國人,真是可悲又可笑!現代社會很浮躁。很多人也在考慮重新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那麼漢服作為我們民族的正統文化符號就不得不提了,所以今天我標新立異的從壽衣這個角度回顧了一下漢服的歷程,希望拋磚引玉,引起更多中國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那就不虛此文了!

来源:新三才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