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給毛澤東帶來的好處
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湖南農民暴動,失敗後轉移到湘贛交界的羅霄山脈,與井岡山上土匪王佐結成一體。由於江西省內的國民革命軍實力有限,進剿效果難以恭維,紅軍的地盤不斷發展。在相繼打敗了不服管轄的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所轄部隊以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從1930年11月開始調集大部隊對江西的紅軍進行圍剿。
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隊侵略中國東北地區,中日兩國之間的國際矛盾、民族矛盾急劇上升為民眾關心的主要話題,國內政治勢力之間的矛盾變成次要,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策略的國民政府無疑大失民心、有失軍心,這樣,毛澤東等共產黨人割據的地方壓力驟減,有時間和精力玩點新花樣了。1931年11月,中共建立了國中之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瑞金,毛澤東當上了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主席」從此誕生,逐漸取代了「毛澤東」。這是毛澤東從日本侵華行動中得到的第一個實實在在的好處。
1932年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為主的「一•二八」淞滬抗戰,迫使日本暫停了侵略中國的步伐,國際矛盾重要性下降,國內矛盾重要性上升,國民政府又可以集中力量剿共了。1933年9月,蔣介石親任總司令,調集100萬軍隊,向中央紅軍發動了空前規模的第五次「圍剿」。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轉移。11月中旬,紅軍衝出湘江邊的第四道封鎖線後,8萬多人的兵力已經減少到了3萬餘人。 [1]
1935年10月,各地逃脫國民革命軍「圍剿」的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匯聚到陝北的部隊,總共才3萬人,其控制地盤上的人口才一百多萬。
1936年2月,毛澤東、彭德懷率領工農紅軍改名而來的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進入山西,一方面宣傳「停戰議和,一致抗日」的主張,一方面招兵買馬,一舉兩得。這是侵華日軍在東北、華北的存在被毛主席利用來大做政治文章。
1936年12月,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策略的蔣介石,到西安督促東北軍領袖張學良、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加緊「剿共」,12日被厭惡內戰、希望抗日的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抓了起來,史稱「西安事變」。蔣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內戰的主張,準備聯合共產黨的紅軍一起抗日。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挑起了盧溝橋事變。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講話,表示「盧溝橋事變能否結束,就是最後關頭的境界」、「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不久共產黨的紅軍被編入國民革命軍序列,原來受政府軍圍剿的共產黨軍隊,從此以合法的地位出現在世人面前。這是毛主席從日本侵華行動中得到的第二個實實在在的好處。
奉行毛澤東的指示「讓日本多佔地,才愛國。否則變成愛蔣介石的國了。國內有國,蔣、日、我,三國誌」、掛名國民革命軍的共產黨部隊,追隨日本軍隊的步伐,進入淪陷區開始了全新一輪的發展壯大。對於策劃了平型關伏擊戰,並且組織了共產黨屬下武裝力量百團大戰狠打日本鬼子的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毛主席恨之入骨。
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時候,共產黨的八路軍、新四軍正規部隊發展到了百萬規模,佔領了一億人口的地方 。[2]這是毛主席從日本侵華行動中得到的第三個實實在在的好處。有了百萬正規軍,就有了與國民政府爭天下的硬資本了。
日本侵略者其實還給共產黨、毛主席送來了更有價值的軟資本。中國古話「逐鹿中原」,言簡意賅地表明瞭中原地區在中華大地的政治意義、軍事意義無以倫比。在日本侵華戰爭中,抗擊日寇的主要力量國民革命軍,被日本軍隊逐步打到中國的西部地區,甚至到國外緬甸抗擊日寇,而追隨日寇佔領地盤的毛主席領導的軍隊,卻一直在中原地區活動,從而讓毛主席在中原地區大得民心。這是毛主席從日本侵華行動中得到的第四個實實在在的好處。
文中資料引用來源:
[1]丁文:《中國通史(簡明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七卷,第499、561—563頁。
[2]《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三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頁。
- 關鍵字搜索:
-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