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導演了中國公司在美造假醜劇?

中國在美國的上市公司過去10年來積累起來的市場信譽,也許在最近3個月內土崩瓦解。這是外國媒體的最新評價。據悉,19家中國在美上市公司在最近三個月被停牌或摘牌,美國資本市場大門似乎正對聲譽掃地的中國公司關閉。這看似突然的變化,但一旦追根溯源,其實並不突然。

一直以來,中國部分企業以為美國資本市場的上市門檻不高,因此總想通過到美國上市,能圈到美國人的錢。為了顯示自己來自全球經濟的火車頭,這些涉嫌造假的企業在大洋彼岸常自冠威名——中國高速傳媒、中國教育集團、中國綠色農業、中國閥門、中國清潔能源……這些企業因此被稱為「中國概念股」。直到今年上半年,投資者追捧中國概念股的熱情有增無減。

然而,讓中國公司始料不及的是,他們進入美國市場後,才發現自己處於一個多方位聚光燈下,監管嚴酷,懲罰血腥。除了美國證交會、交易所,還有審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對沖基金、媒體、個人投資者等埋伏在各個角落,他們之間不一定是盟友,但上市公司稍有不慎,就會迅速出擊,聯合獵殺。

在中國概念股醜聞中,幾乎所有事發企業都被發現其國內工商資料和納稅記錄上的利稅、資產、收入數據,與它們遞交給SEC的財報數據相差十倍、百倍,甚至無限倍——比如在美國名叫中國清潔能源公司的陝西索昂生物公司,當地稅務機關後來開具的記錄表明,該公司從2008年至2010年的納稅記錄為0。

在越來越多中國公司赴美上市的背景下,美方最近開始針對中國公司「借殼上市」採取「嚴打」之勢展開調查,這可能並非什麼好兆頭。美國國際戰略與投資公司就表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這一舉動對投資人來說是一個強烈的信號,也就是對於類似的中國公司上市今後要採取更為審慎的態度。

分析人士認為,一些企業在美國上市是按照上市的條件「做」出來的文件,為今後的工作帶來隱患。例如有的公司銷售額只有1億美元,卻做成1.5億美元,利潤只有1000萬美元,卻做成2000萬美元。財務數據上經不起考驗,自然頻頻被查。此外,有的企業過於強調中國概念,卻沒有過硬的業績作為支撐,經過上市的最初階段,風投資金一旦撤出,自然業績一落千丈。

由於中國企業習慣了在國內上市的操作模式,在美國上市也照本宣科。這樣肯定要出問題。國內的股市裡官商勾結、內幕交易,那是中國證監會漏洞百出,讓一些公司鑽了空子。這種環境養出來的企業都是一批沒有信用概念的騙子,他們可能不知道美國的法制和遊戲規則,就吃了雄心豹子膽闖美國。結果吧,被人打了巴掌。這些企業一經調查屬實,後果很嚴重,會被嚴重罰款,而且立刻出境。以後想再去美國上市,除非你借殼上市了,而且不能再造假。

那麼,誰導演了中國上市公司在美國造假的醜劇呢?從最直接的狀況看,造假帳的直接罪魁禍首顯然中國各上市公司的CEO。但是,僅CEO一人無法完成這個過程,必須取得相關機構的默許及呼應才能造假,例如:董事會、查帳及顧問公司、投資銀行及股市分析師等,也就是說必須集體響應才行。

當然,指責別人毫無意義,關鍵是自己的腰板要硬。中國在美上市公司頻頻涉嫌財務造假,首擔其責的當然是這些公司的管理層,同時,與國內誠信缺失的大環境、與美國投資者對中國概念股曾經的追捧、與投行律所會計事務所的作為不夠甚至推波助瀾都有關係。如此看來,以做假來圈美國人的錢並非易事。因為上市公司一有違規動作,就會被美國監管機構盯住,更不用說去圈美國人的錢了。

進一步推斷,中國企業顯然還沒能玩轉赴美上市的遊戲規則。儘管「財務報表虛假」這類事情在國內股市屢見不鮮,上市公司一般都能應到,且不傷及皮毛。但到了美國情況就不一樣了,成為美方重點關注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想以造假圈錢,那可能就是白日做夢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邱林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