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在荒野遇見生命的感動

 2011-06-11 16:3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現代已有許多父母發現,讓孩子在大自然成長的必須性,已不下於去學鋼琴、學英文。於是現代的家長常常能利用星期假日像儀式或朝聖般的去「接近大自然」,可是卻又往往「求好心切」,在「教育」的前提下,分寸很不好拿捏。在某一次活動中,我看到解說員賣力地在前面解說,媽媽很認真地聽著,記著筆記,並且不時督促孩子要專心。忽然我聽見那位媽媽指著一棵植物問孩子名稱,孩子吶吶說不出來,只見媽媽氣急敗壞地往孩子頭上敲下去,罵著:「不是剛剛解說員才說過,怎麼就忘記了,帶你出來還不好好學!」我想,經過如此的「教育」那個孩子一定不可能懂得欣賞臺灣豐富的自然生態,恐怕還會恨透了生物多樣性吧!

雖然這幾年在九年一貫的新課程裡,增加了許多認識鄉土或生命教育的課程,但是我始終懷疑會有多少效果,會不會課程終究只是課堂上的知識或考試的題材,對於要培養孩子對於臺灣土地的感情或對生命的尊重,恐怕理想只是理想罷了!我認為學校的戶外教學或父母親盡責地帶孩子一個風景區逛過一個,塞著車趕赴一個又一個國家公園,到底能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多少影響,我也是存疑的。我自己認為較有效果的方法,是荒野保護協會在各種義工訓練課程中所推動的:「尋找自己的秘密花園」。

我們要每個小朋友在住家附近找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秘密花園,並且定期去觀察與記錄。我們認為,即使一個乍看之下平淡無奇的自然環境,只要經過長期的觀察,就會發現豐富而有趣的變化。這種屬於自己的「秘密花園」,因為去的次數多了,觀察久了,就會產生感情,這種與土地親密的情感連結,在個人的生命進程上,也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美國西南部有個最大的印第安人保留區,納瓦荷人稱這片土地為「四角之地」,由他們神話中的四座聖山圍繞而成。納瓦荷的巫醫曾經這麼說:「記住你眼前所見,把目光停在一處,記住它的樣子。在下雪時觀察它,在青草初長時觀察它,在下雨時觀察它。你得去感覺它,記住它的氣味,來回走動探索山岩的觸感。如此一來,這地方便永遠伴隨你。當你遠走他鄉,你可以呼喚它,當你需要它時,它就在那兒,在你心中。

在臺灣即便住在都市裡也可以帶著孩子進行這樣的「定點觀察」,不管是巷子附近的小公園,或者河堤附近的矮樹叢子裡,在一年四季不斷地去記錄去觀察,在不同時間,不同心情裡,我們的記憶會一個一個堆疊上去,這個地方就會溶入我們私密的情緒,許多的笑聲與淚水,會使得這個地方變成內心的秘密花園。當孩子累了倦了,有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召喚它。

我想,這就是大自然可以撫慰人們心靈的原因吧!也是我們感受大自然生命力的來源。
這種心靈故鄉的形成,不是課堂上的考試可以達到的。

每次看到城市裡重重疊疊密密麻麻的建築物時,都會又感慨、又驚懼,有多少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天24小時,幾乎沒有幾分鐘,眼睛的視野是超過十公尺的。在家裡,不管是寫作業、看電腦或看電視,視線是短的,在學校裡恐怕也沒多少機會在操場上奔跑或躺在草坪上看雲,下了課到了安親班更是擁擠,就連假日出遊,不是塞在車子裡,就是在摩肩擦掌的人群中挪移。孩子的視線沒有機會看遠。

在建築學裡有一句名言:「人塑造環境,環境塑造人」,環境心理學的研究也一再證明,怎麼樣的環境會塑造出怎麼樣的人,如果我們每天目光都只及於己身,又何能蘊育出寬闊的視野與夢想?

這些年來在工作之餘,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在荒野保護協會裡當志工。有不少朋友問我:「到底你們想做什麼?」「你生命中的夢想是什麼?」仔細想,其實我們的夢想是這麼單純:荒野只希望大家能帶著孩子在天籟下起舞。

我夢想每一個在臺灣長大的孩子都有機會感受到臺灣大自然的美好,讓大自然裡的豐富能在往後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成為滋養的來源。

很難想像,沒有被自然感動,沒有與其他生物互動經驗的孩子,長大後會如何看待其他生命?
很難想像,從小沒有機會接近土地,沒有機會接近臺灣鄉土的孩子,長大後會如何對待臺灣的自然環境?
很難想像,等這些沒根的孩子長大,開始主導臺灣的未來時,臺灣會走向何處?

生物成長中有所謂「銘印現象」,比如某些種類的雁鴨在破殼出生那一剎那,出現在它面前的生物就會被視為它的母親。我們相信人類也有銘印現象,在孩子感受力最強的時候,若能給他正面且善意的情緒感受,這種感動的力量乍看似乎細微不起眼,卻可能是一個孩子改變的契機,或是成長歷程裡生命力量的活水源頭。
有許多家長會擔心自已的自然知識不夠,沒有信心帶孩子去探索自然。其實只要不被大人因為焦慮、不耐煩無意中的潑冷水,孩子們眼中的世界是新鮮而美麗的,充滿驚奇與興奮。對於孩子而言,知識的重要性遠遠比不上孩子的感受。正如「寂靜的春天」作者,世界環保思潮的先驅,瑞秋卡森女士所說的:「假設自然的資料與訊息是種子,日後可以長成知識與智慧,那種印象與感受就是沃土,種子必須在其中發芽生長。童年就是準備土壤的階段,一旦情感已經產生──對美的感受,對未知而新鮮事物的欣喜興奮,對萬物的同情,讚嘆與愛──我們就會想去認知這些讓我們產生感情的事物。」

現在腦神經科學的研究證明,一個人只有在主動求知時,才會產生記憶連結大腦的神經突觸才會有所變化,這也就是瑞秋卡森所說的,讓孩子產生情感是一切學習得以產生的沃土。我總是覺得「教育是點一盞燈,而不是填一個桶子。」,點燃孩子的好奇與熱情,才是一切學習的根本。孩子天生擁有好奇心,可惜往往被家長或學校老師在急切的知識灌輸下,一次又一次給燒熄了。

如何保持孩子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呢?這需要有大人陪著他們,一起與他們分享我們這個世界的神秘、驚奇與喜悅,這種感動,會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動力。即便我們不知道任何自然知識,我們也可以陪著孩子看看天空,看黎明與黃昏的彩霞,看流雲,看星光。你也可以陪著他們聽聽風聲,聽大自然裡各種細微的聲音。

我們可以陪著孩子一起,重新使用眼睛、耳朵、鼻子和指尖,讓很久沒有仔細感受的器官活起來。即使我們不知道鳥的名字,我們還是可以欣賞它們動人的姿態,即使我們叫不出任何一顆星星的名字,我們還可以體會到天空的壯闊與美麗,以及宇宙的神秘。

愛因斯坦曾說:「人類所能經驗最美最深的感情,是神秘的感覺,它是所有科學的起源,無法認識這種感覺的人,不再肅然而立,讚嘆宇宙奇妙之工,這種人活著與死了沒什麼兩樣。」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