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戶口成國企腐敗工具 最高售30萬
「解決北京戶口」
「留京」與「進京」的前世今生
戶籍是什麼?
1955年,它只是一份籍貫記錄;1958年,它成了居住限定;1963年,它意味著不同的分配標準;上世紀80年代,它曾經一度無人重視;到了90年代,卻又成為了人人爭搶的「指標」。
十幾年後,它仍是指標,並越來越少。
英國法學家梅因曾留下一句為人津津樂道的論斷:「所有進步的社會運動,都是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
「身份」,從人一出生開始,影響並左右你以及你的下一代。
在「契約社會」,人們推崇的是競爭,不講身份,人人平等,通過自由訂約去設定自己的權利義務,去謀求自己的發展,去主宰自己的命運和前途。
而中國的戶籍體制改革進程,正是這樣一條從身份到契約,從「控制」到「解索」的社會轉型。
但在中國的文化與政治之都,儘管一些在計畫經濟時代附體於戶口的職業、教育、居住限定已剝離殆盡,但新的「特權」——購車、購房的「內外有別」的限定卻又逆勢而來。
於是,戶口依然像徵著身份,為了得到這個能夠參與平等競爭的身份,必須先要在政府設計的進京與留京「指標」制度下,展開一場為了平等的競爭。
可是,指標也在逐步收緊。當平等的市場關上閘門,無序的黑市便展開了雙臂,而為人所依賴的「全能」的政府,在這個角落卻突然失靈。
進京,留京,本應簡單,卻已玄妙。
5月17日,消息傳出,「2011年北京市給予非京生源畢業生進京指標名額為6000個,比去年大幅下降1/3以上。」
「北京戶口作為一道閘門,它已經不能阻擋外來人口的湧入,它所阻擋的是外來人口得到相應福利待遇的權利。」一位人力和社會保障工作者的歸納,讓小西長嘆了一口氣。
對於她來說,纏繞在心中的「留京情結」就像一顆無法拔除的齲齒,在每一個敏感的時刻都隱隱作痛。
小西,新疆塔城市沙灣縣人,2002年考進北京某全國重點大學,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2006年本科畢業後,「當時因為拿不到留京指標,解決不了戶口,我在工作兩年後又選擇了考研,誰知現在又緊縮進京指標。
「在北京落戶怎麼就那麼難?」小西深吸一口氣。近十年來,一紙「北京戶口」改變了她的生活,她的命運,成為超越一切的人生第一大事……
逐漸放寬的「留京指標」
從「一道手續」變成「指標」,再回歸到「手續」,只經過了10年的時間
「留京指標」始於上世紀50年代,我國開始將戶口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並嚴格限制人口自由流動。嚴格管制下,高考成為了「農轉非」和「合法進城」的重要途徑,為此,北京市政府專門設立了為非京籍生源的北京大學生解決戶口問題的「留京指標」。
「當時的大學生被視作天之驕子,供不應求,在當時畢業後統一分配工作的政策下,北京的大學生在就業的同時就把戶口解決了,‘留京指標’只是一道手續。」北京市教委的一位退休幹部回憶說。
可是,隨著改革開放後工商業的飛速發展與戶籍制度的逐步開放,到了1999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已達1099.8萬,大大突破了1993年頒布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2010年)》中「到2010年市區常住城市人口控制在650萬人以內」的計畫。
同時,北京第一次出現了大學生就業分配時供給大於需求的現象,而且愈演愈烈,導致很多大學生畢業分配不到工作。
就在當年,北京市教委出臺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分配的新政策——「取消畢業生就業行業和所有制的限制」,「打破畢業生就業的地區限制」,同時,對在京院校外地生源畢業生留京實行了「指標控制、擇優留京」的辦法。
至此,「留京指標」終於成為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指標」。
而此時的小西,剛剛升入高中,在父母的教導下,還堅定地懷著成為「北京人」的夢想,儼然不知千里之外的驚人變化。
據介紹,當時,留京指標是由北京市教委制定並下發到各個學校的「限量指標」,數額大概是各校非京籍生源人數的10%∼25%,而且每年都會有數量波動,主要針對本科及大中專應屆畢業生。「碩士和博士是‘不限量’的,都可以獲得留京指標。」
在當時,「留京指標」成為落戶北京的第一道關卡,隨後,再拿到由用人單位提供的「進京指標」。只有「雙指標掛鉤」才能獲得北京戶口。
但是,「第一道關卡」從設立之初就引發了很多爭議。「因為指標很少,所以各學校為分配資源都制定了不同的規則,普遍都是按學習成績排名。」北京市教委一位工作人員向《中國經濟週刊》介紹說。
學生們對於這種「以成績論英雄」的規則自然不滿。「當時就有很多人質疑‘規則’的公正性,甚至有人提出,與其在名牌學校做‘鳳尾’拿不到指標,還不如去普通院校做‘雞頭’,賺個便宜。」上述人士說道。
2002年,小西終於憑藉優異的成績成為「北京的大學生」,而那一年,恰好是對「留京指標」爭議最多的一年。
在2002年,北京市教委制定了統一的針對所有北京大學生的「留京指標」要求:「北京市所緊缺的23類專業人才」;「畢業院校範圍應在所規定的281所院校(北京49所)中」;「非外語專業畢業生,其英語水平最低應通過國家四級水平考試」。
此外,也有特例,「獲得省部級榮譽稱號的畢業生可不受專業限制被引進北京」。
「當時是為了統一各高校的留京要求,實現留京指標的普遍平等。」北京市教委的一位退休老幹部告訴記者,「不過,‘統一’收到了反效果。」
「少數名牌高校留京指標過剩,而眾多的普通高校則會因為不多的幾個留京指標爭得‘頭破血流’。」而且在這一年,「對英語盲目崇拜」和「學生官僚主義」的說法甚囂塵上。
「爭議最多的就是‘省部級榮譽稱號的畢業生’能否不受專業限制留京的問題,這是否會導致大學生崇拜權力,崇拜官職?」上述北京市教委工作人員回憶說,「當時還引發了一些‘校園腐敗’和‘暗箱操作’的事件,影響很不好。」
2003年6月,北京某著名高校被媒體曝光,稱「要價1萬元賣留京指標」。隨後,關於留京指標的非法買賣事件屢屢被曝光,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大討論。
除此之外,留京指標與進京指標「不對口」還產生了很多資源浪費的現象。
進京指標是指由北京市的用人單位向北京市人事局申請的招聘非京籍生源應屆畢業生的用人指標。「進京指標是由用人單位提供的,是與聘用關係掛鉤的,單位在招聘人才時要求就比較多樣了,肯定不是按照成績和榮譽了。」該工作人員介紹說,當時有一些學生有留京指標卻拿不到進京指標,又有另一批學生有進京指標卻沒有留京指標。「導致大量指標‘不對口’、‘不掛鉤’,浪費了資源。」
2006年,小西所在的學校按照各班非京籍生源人數的15%分配留京指標,算下來,小西他們班是33個人中選5人。「我是第五名,但是第六名的班干‘優先’了。」小西至今仍難以釋懷,「北京生源的學生根本不用競爭,太不公平了。」
為了繼續「北京人」的夢想,2008年,小西選擇了考研,「研究生是不用留京指標的。」
可也是在這一年,面對越來越多的「不公」爭議,也面對「留京指標」逐漸多於「進京指標」,從而失去了現實效力的窘境,北京市教委決定逐漸放開 「第一道關卡」,削弱學校的許可權,突出「就業導向」。
「直到最近幾年,北京所有高校的學生都能拿到留京指標,這體現了公平原則。」北京市教委人士認為,留京指標已經失去了「指標」的含義。「算是一個手續吧,僅此而已。」
四十分之一的進京指標
「提高在京人員的‘含金量’」
留京指標放開了,進京指標卻在逐年縮減。
今年5月初,就有媒體報導稱:「 2011年,北京市給予非京生源畢業生進京指標名額為6000個,比去年大幅下降2/3。」
之後,北京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又出面澄清:「北京今年將會縮減進京指標,預計將比去年減少1/3以上。全市進京指標會根據各區縣上報的需求實行動態調整,最終數量在6月底可確定。」
小西來到學校所在的海淀區人社局,該局一位相關人士介紹說,「去年進京指標還有2000多個,今年不到1000個,海歸、博士、碩士往下排,根本輪不到本科生了。」
小西無比慶幸自己的考研決定,「多虧上了個研究生,還能搭上末班車。」
不過很快,正沉浸在慶幸中的小西被一個壞消息驚呆了:據海淀區人社局一位工作人員透露,2011年,北京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到22.9萬人,比去年增加了1萬人,但進京指標將在6000人左右。「將近四十分之一的進京機率。」
該人士表示:「進京指標之所以縮減一方面是控制在京人員的數量,另一方面是提高在京人員的‘含金量’。」
「控制數量」已經不是新話題。根據北京市發改委發布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2020年,北京市總人口規模規劃控制在1800萬人左右。其中戶籍人口1350萬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來人口450萬人左右。
而在2010年,根據北京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外來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而到了2020年,這個數字必須下降到25%,控制外來人口勢在必行。
那麼,又如何提高「含金量」呢?
2010年8月,北京市發布了《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到2020年,首都人才發展的戰略目標是成為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42%,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達到260人,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 45%,人才貢獻率達到60%。
「(人才引進)當然更傾向於高學歷人才。」海淀區人社局人士介紹說,最近幾年,北京啟動了「分流工程」——一邊推進「千人計畫」,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一邊緩解就業壓力,縮緊留京政策。
所謂「千人計畫」,是指「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從2008年開始,中央人才協調小組決定用5到10年時間引進2000名左右的海外高端人才歸國從事科研、教學、創新和創業活動。
目前,「千人計畫」已分5批共引進專家1143人。根據歸國待遇的規定:「具有中國國籍的引進人才,可不受出國前戶籍所在地的限制,選擇在國內任一城市落戶。」可是,絕大部分專家都留在了北京。
據海淀區人社局人士介紹,「‘千人計畫’還需要配套家屬的留京指標,如配偶、子女等。」
另外,2009年5月,《北京市促進留學人員來京創業和工作暫行辦法》正式頒布。根據中國留學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介紹:「在國內從未辦過就業分配手續、出國留學取得碩士以上學位(含碩士),學業結束回國兩年內可申請北京落戶。」
「那麼,其他人的機會自然就少了。」海淀區人社局人士介紹說。
「2008年,我為了爭取留京指標選擇了考研。」小西說,「難道我現在要為了進京指標出國留學?」
「不均不衡」的指標分配
一邊是大量指標被「浪費」,另一邊是最需要人才的民企和私企卻幾乎沒有指標
雖然小西具有申請進京指標的資格,但實際上,申請成功的可能性卻很小。
原因是,進京指標的分配「不均不衡」。
「進京指標多分配給國企和行政事業單位,其次是高科技單位,最需要人才的非公經濟,如民企和私企卻幾乎沒有進京指標,所以指標分配一直‘不均’。」北京海淀區人社局相關人士說,「‘不衡’指的是各單位都傾向於選擇理工類專業的人才,文史類和藝術類專業的人才落戶非常難。」
小西說,學文史類專業的畢業生想進國企和高科技單位非常難。「這些單位文職類的崗位非常少,流動性極小,幾乎不可能進去,進去了單位也未必解決戶口,而這些單位又是握有指標最多的。」
5月7日,北京海淀區人社局在網站上公布了《海淀區關於2011年非北京生源應屆畢業生引進接收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在指標大幅減少的情況下,指標分配要著重參考招聘單位的納稅額、是否為創新型企業等要素。
「從納稅額來看,當然國企能拿到的指標最多,佔總數的70%左右,個別單位甚至用不完,有的就浪費了,也有的被非法高價倒賣,這不僅影響人才的自由流動,浪費社會資源,還容易滋生權力尋租和腐敗。」該人士介紹說,國企指標多、限制少,甚至還有少量的「引進特殊人才」指標,即沒有學歷、專業、年齡、崗位等限制的「全自由指標」。
更荒唐的是,「也有一些國企已面臨倒閉或已經倒閉了,但仍登記在冊,指標就被拿走公開叫賣了。」
據介紹,儘管北京市人社局「三令五申」——「一經發現非法倒賣指標行為,立即取消該企業的指標,並給予處罰。」但現實是,「我們沒有人力和能力對所有申請指標的企業進行監控,也不知道哪些企業已經倒閉或面臨倒閉的局面,我們只能按照規定每年定期發放指標。」北京海淀區人社局相關人士表示,對於這種問題他們也感到束手無策。
還有部分指標落在了高科技單位。2001年,北京市出臺了《中關村[7.27 1.39% 股吧]科技園區接收非北京生源高校畢業生辦法》,其中規定對以電子、信息為主的高科技單位的進京指標發布沒有限制,他們可以根據自己不同需求,向國家申請進京指標,也不收取任何費用,但一定要提前做計畫報批。
「這是另一個混亂區,」北京海淀區人社局人士表示,「一些人才和企業之間實際上只是名義上的挂靠,沒有事實上的工作關係,而戶口、檔案卻在‘空轉’。」
相較而言,行政事業單位則規範了很多。「這些單位有編製的限制,所以空出的崗位、人數都很好統計,再加上都是統一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所以結果比較透明,避免了‘暗箱’情況。」
由於指標集中在少數單位手裡,那麼選擇人才的標準也由「少數單位」決定。上述人士介紹說:「國企和高科技單位一般都選擇計算機、通信、工程、管理等理工類專業的人才,行政事業單位比較多樣化一點,但普遍看來,文史類專業和藝術類專業的人才落戶是比較少的。」
小西所在的研究生畢業班中共有23人,其中18人為「非北京生源」,目前確定了工作單位的只有5人,「都是解決戶口的。」小西感慨說,「悲喜交加啊!」
「喜」容易理解,解決了北京戶口無疑是好事一樁,省去了不少後顧之憂。但為何又「悲」呢?
「只有兩個同學是考上公務員或事業單位的,工作不錯,待遇也過得去。」小西搖了搖頭。
另外三位同學為瞭解決戶口使出了渾身解數。一個當了大學生村官,「在京郊一個貧困縣的街道辦事處,做宣傳工作,月薪1200元,落戶時間不定。」還有一個進了某部委的官方網站,「在豐臺郊區做編輯工作,月薪2000元,至少工作五年才給落戶。」最後一個進了密雲的一家高科技單位,「做內刊,月薪 1800元,工作五年落戶。」
以2010年北京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9073元計算,這三位同學的收入均未過平均線。
「很多同學都為了落戶北京而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放棄了喜歡的工作,也放棄了最珍貴的青春。」小西說,「如果還能選擇,我一定要學理工類專業。」
北京海淀區人社局人士告訴記者,北京市「十二五」規劃綱要裡明確寫道,「優先解決好符合首都發展需要的專業管理和技術人才的落戶需求」。
「那我們學文史類專業的就不符合首都發展需要,不是人才了嗎?」小西很困惑,「北京不是全國文化和政治中心嗎?不僅需要經濟發展吧?」
「破記錄」的地下交易
8萬∼30萬的高價「指標」,真偽難辨,後患無窮
因為進京指標在今年格外的「稀缺」,所以地下交易越發的猖獗和暴利。
隨著畢業時間的臨近,很多「叫賣」北京戶口的帖子頻繁出現在校園BBS和各大網頁上。
「高新技術企業,可為應屆畢業生辦理北京戶口,拿到接收函確認後付款,計算機、通信專業優先,違約金8萬?15萬。」看到這一頗令人動心的帖子後,小西立刻致電給這位自稱是「北京某高新技術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工作人員」的賣家。
「計算機和通信專業8萬,其他理工類專業12萬,文史類專業不一定能辦成,辦成就15萬。」
他介紹說,很多公司每年都有多餘指標。「閑著也是浪費,公司就賣了給職工做福利,大頭都是上繳公司‘小金庫’的,我只賺1萬。」
而且,他再三強調,「專業不同價格就不同,理工類專業肯定能辦成,一般一週就能辦好,最多不超過半個月,可以拿到進京指標接收函後再給錢。」他介紹說:「每年我們都辦六七個,從沒有失手過,都是辦完戶口半年內就離職了,甚至有的就沒來過公司,純粹挂靠。」
他還簡單介紹了辦理過程:畢業生提供就業推薦表、成績單和四級證書等相關材料後,公司會出具進京指標接收函,畢業生持接收函到畢業生分配辦公室簽訂個人、學校、接收單位三方協議,然後再拿到留京指標,就可以辦妥了。
「不是應屆畢業生也沒關係,只要學校沒有派遣就行,要不你就想辦法把檔案調回學校去。」他說。
相比之下,一位自稱是國企人士的「要求」就少多了:「應屆畢業生:理工類10萬、文史類15萬、藝術類20萬。非應屆:理工類20萬、文史類30萬。」
當小西表示價格太貴時,他很不屑地說:「非應屆在別人那根本辦不成,我們是大型國企,有‘引進特殊人才’的指標,而且今年指標少,價格已經‘破記錄’了,越往後越難辦,價格會更貴。」
「很多單位都賣指標,人社局的人也知道,可是查不出來也管不了。」但小西提出是否會被查出的疑慮時,這位「國企人士」打了包票。
小西告訴記者,上一屆的師兄師姐確實有好幾個人都靠「買指標」解決了北京戶口,但今年價格翻了兩番,同學們都很猶豫。「不過這個月肯定會有人買的,因為靠找工作解決戶口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了。」
所以,「還是‘買’划算,不影響自己的發展,不耽誤青春。」小西算了筆賬,「如果找個不錯的工作,月薪在8000以上的,兩三年不就把‘成本’撈回來了?」
對於「非法交易」,北京市海淀區人社局一位相關人士提醒說:「這裡面騙子非常多,還有一些黑客或非法交易者能夠修改公安局戶口登記,但是由於沒有相應的檔案手續,這種‘戶口’是無效的,甚至會給購買者以後的工作協議和社保帶來麻煩。」
但是,面對越發嚴峻的「落戶形勢」,鋌而走險者將越來越多。「畢竟只有這一次機會,不是應屆畢業生,再辦就更難了。」小西邊說邊記錄下所有的「賣家」電話,「我必須解決戶口問題,否則以後房子、車子、孩子、養老……後患無窮。」
已經29歲的小西本打算今年年初買房,年底完婚。可是,隨著「限購政策」的出臺,小西的婚房成為了泡影。「我男友才工作兩年,三年後才有資格買房,我都32歲了。」小西說,「當初我爸就非要讓我找個北京戶口的男孩,我沒聽,這下好,買不了房我爸就更不同意了。」
「戶口意味著安全感,這句話真的很對。」小西頗有感觸地說。
對話「戶口販子」
「我們這‘行’風險不大」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馬維輝
戶口是如何被倒賣的?得到北京的戶口,有哪些灰色的門道?為瞭解更深的「行業內幕」,本刊記者以「急於辦理北京戶口」的身份,與一位資深的「戶口販子」在網上展開對話。
記者:現在的戶口價格是多少?
戶口販子:你上(百度) 「北京戶口吧」去看看,花上百萬買個戶口的人大有人在。北京戶口已經不是錢的問題了。如今的行情,給小孩購買北京戶口,30萬是起步價,還要看有沒有名額。因為北京戶口是有名額限制的,一年3萬∼5萬不等。這樣一來,最好是你自己有關係,又捨得花錢,我才接你這單。要不然就是你有親戚是北京戶口,也可以想辦法掛上去。
記者:你們最近「生意」挺忙的吧?
戶口販子:我們不亂搞,一個月就接五六個單(記者註:其QQ簽名裡寫的卻是「大量接單中」)。一個月弄幾十個的那是害人害己。到時候(出了事),關係渠道都得斷,一批領導還下馬。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路不能斷了,錢慢慢賺。(一個月)賺個兩三萬就知足了,穩穩噹噹的也不費什麼勁。
記者:風險大不大?
戶口販子:我們這「行」風險其實也不大,就是怕斷了渠道。如果被抓到,頂多算個小額行賄,也沒直接證據。只要不遇上在逃的人 ,其他情況都沒有問題。
北京最大的銷售假進京戶口案
2009年6月22日,北京市海淀法院以買賣國家機關證件罪判處富長寧等4人有期徒刑3∼5年。據法院調查,富長寧夥同北京市人事局車隊司機付長利、首都醫科大學招生與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張錫長等人,利用過期的報戶口介紹信和「派遣證」等,先後辦理了92份假北京戶口,獲利100餘萬元。
中國「戶口史」
西周時期——掌握自然變動
西周時期創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記辦法,男孩滿8個月、女孩滿7個月以後就要向司民登記造冊,每年的出生和死亡人數都在司民的冊子上予以統計,並每隔三年核查一次,主要目的是掌握人口自然變動情況。
春秋戰國時期——擴大兵源、增加賦役、穩定治安
戰亂繁多、社會動盪的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擴大兵源,增加賦役,穩定社會秩序,紛紛建立起嚴格的戶籍登記制度。齊、越、楚、衛、秦等國實行 「書社制度」,就是將家長或男丁的名字寫在版圖上,放在土地廟裡,以便按照戶數的多少及各戶的情況,來平均賦役負擔。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實行「什伍連坐」的戶籍管理辦法,不僅要登記戶口的姓名,連其身材高矮也要記錄在冊。
秦漢時期——核實賦役、收稅
秦統一六國後為控制百姓實行「什伍連坐」的辦法,戶籍中不僅要記載戶口姓名,還要登記年齡、土地、財產等情況,以便收稅。
漢繼承秦,並創造出「案戶比民」的戶籍制度,每到8月,全國百姓扶老攜幼,前往縣府,聚集廷中,接受主吏驗閱,主要目的是為防止逃役。
魏晉南北朝時期——確保財政收入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戶籍制度實行黃籍、白籍制,黃籍記載服役年齡的人口,白籍則是為僑居江南的北方流民所設立的臨時戶口。東晉南朝時期,百姓為了躲避戰禍頻繁遷徙,朝廷害怕人口流動太過頻繁影響財政收入,便實行了「土斷」(流民入所在地戶籍)來清查隱匿漏戶,確保全民納課服役。
隋唐時期——鞏固統治
隋唐時期實行「輸籍之法」,由中央確定劃分戶等的標準頒布到各州縣,以三百家到五百家為一團,依定樣確定戶等,寫成定簿。這種戶籍管理實行後,大量隱漏、逃亡的農民成為國家的編戶,社會群體關係被逐漸明確和穩定下來。
宋元時期——分類賦役
宋朝時期戶口每三年編造一次五等丁戶簿。宋太祖還下詔實行了「本貫應舉之制」,要求考生在戶籍所在地參加科舉考試,套用現在的話說:禁止高考移民。
元朝實行「諸色戶計」,也就是按職業劃分戶籍類型,分為一般民戶、軍戶、站戶、匠戶、鹽戶、儒戶等十幾種,因為不同職業要承擔不同的賦役,所以,百姓一旦定籍就不能輕易換工作了,只能世襲其業。
明清時期——防止叛亂
明清時期禁止自行遷徙,為了把人口束縛在原籍,明清的戶籍和元朝一樣,仍按職業劃分,但更加細緻、嚴格,要登記籍貫、丁口、年齡等,還編號、蓋章防止出現「假戶口」。並由五年一審,改為三年一審,直至「歲記」(年審)。
新中國成立後:
第一階段:1949—1958年 自由遷徙期
1954年,中國頒布實施第一部憲法,其中規定公民有「遷徙和居住的自由」。
1955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建立經常戶口登記制度的指示》,規定全國城市、集鎮、鄉村都要建立戶口登記制度,開始統一全國城鄉的戶口登記工作。?
1956年、1957年不到兩年的時間,國家連續頒發4個限制和控制農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文件。
第二階段:1958—1978年 嚴格控制期
1958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頒布,戶籍管理制度確立,中國政府開始對人口流動實行嚴格限制和政府管制。
1963年,依據是否擁有計畫供應商品糧,中國將戶口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這標誌著二元化社會經濟體制影響下的戶籍管理二元制的正式確立。
1975年,憲法正式取消了有關遷徙自由的規定,此後一直未恢復。
1977年11月,規定每年從農村遷入市鎮的「農轉非」人數不得超過現有非農業人口的1.5‰。
第三階段:1978年後 半開放期
1984年10月,國務院發《關於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允許農民自理口糧進集鎮落戶。
1985年7月,《關於城鎮暫住人口管理的暫行規定》頒布,允許暫住人口在城鎮長期居留。
1985年9月,作為人口管理現代化基礎的居民身份證制度宣布實施。
1985年11月1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頒發了《關於暫住人口戶口管理的規定》,要求凡從本市行政區域以外來京暫住人員,均應向暫住地公安派出所申報暫住登記。其中十六週歲以上(含十六歲)暫住期擬超過三個月的,必須申領《暫住證》。
1992年8月,小城鎮、經濟特區、開發區實行「當地有效城鎮戶口」制度。
1994年,建立以常住戶口、暫住戶口、寄住戶口三種管理形式為基礎的登記制度,並逐步實現證件化管理。
1995年7月,施行《北京市外地來京務工經商人員管理條例》, 一是「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首都城市功能和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的承受能力,提出務工經商人員總量控制要求」。二是維護北京社會治安。三是緩解就業壓力。
1998年7月,國務院批轉了公安部《關於解決當前戶口管理工作中幾個突出問題的意見》,解決了新生嬰兒隨父落戶、夫妻分居、老人投靠子女以及在城市投資、興辦實業、購買商品房的公民及隨其共同居住的直系親屬,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房、合法穩定的職業或者生活來源,已居住一定年限並符合當地有關規定的,可准予在該城市落戶等幾個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2001年3月30日,國務院批准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在全國全面推開。各地紛紛宣布進行「取消指標限制、實行准入制度」、「打破城鄉界限,實行城鄉戶口登記一體化」等戶籍改革。
2001年9月2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外地來京投資開辦私營企業人員辦理北京市常住戶口試行辦法》。在北京市投資開辦私企的外地來京人員,可依本辦法申辦常住戶口。
2003年8月14日,北京市公安機關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北京戶籍政策放寬,未滿18週歲者都可隨父落戶。
2005年3月, 《北京市外地來京務工經商人員管理條例》退出歷史舞臺,對外地來京人員在務工、就業、經商、房屋租賃、衛生防疫等方面的限制被取消,政府對其實行與北京市民一視同仁的管理和服務。但暫住證、生育證制度繼續被保留。
2006年9月,實施《關於實施北京市工作居住證制度的若干意見》,發放北京「綠卡」。凡是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經濟發展方向及產業規劃要求的具有法人資格的企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社會團體,外國(地區)、外埠在京設立的非法人分支機構,都可以為外地員工申請辦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證》。凡持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證》的外地人可享受北京市民待遇。
200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提出,中國總體上已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到2020年,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將基本建立。
2009年1月,北京市公安機關對北京市流動人口比照本市戶籍人口實行趨同化管理,暫住證的辦理實行自願原則。
2011年,北京市研究實施居住證制度。
(部分史料整理自陸益龍著《戶籍制度——控制與社會差別》,2003年商務印書館)
北京戶口有多「實惠」?
車
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為治理交通擁堵採取了「搖號購車」的政策,其中規定大陸非京籍人員只有持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證」及「持本市暫住證明且連續五年以上在本市繳納社會保險和個人所得稅的人員」才有資格參加搖號。
房
今年2月17日,北京市公布了「國八條」樓市調控細則,根據規定,「在北京沒擁有住房且連續5年(含)以上在北京繳納社會保險或個人所得稅的非北京戶籍居民家庭限購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京籍居民限購兩套住房,並可根據收入、住房等條件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障房。
學
北京是國內擁有教育資源最多的城市之一。相對很多省份,國內高校對北京戶籍的高考考生錄取分數線偏低。
養老
如果非京籍在京人員在沒有工作單位或已退休的情況下,部分省區要求回戶籍所在地辦理醫療保險、退休金等手續。北京戶籍居民的醫療保險和退休金比外地略高,北京企業退休人員人均基本養老金居全國首位。
2011年部分地區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比較(人均)
北京2268元/月
廣東1738元/月
天津1700元/月
江蘇1623元/月
獲得北京戶口八大正常渠道
考公務員、事業單位(部分)、進入大型央企的重要崗位、隨軍等,由國家人事部解決戶口問題。
應聘有進京指標的國企、高科技單位、高校等單位的部分崗位,由工作單位向北京市人社局申請解決戶口問題。
考取能解決北京戶口的大學生村官和大學生社工崗位,並完成工作年限要求。
出國留學獲得國家承認的碩士或碩士以上學歷,歸國兩年內找到接收單位,由留學生服務中心辦理集體戶口。
在京工作的博士後可不受指標限制落戶北京(隨遷家屬需辦理手續),由國家人事部辦理集體戶口。
夫妻投靠辦理:投靠人具有北京戶口,年滿45週歲,且雙方結婚滿10年;投靠人超過45週歲不超過55週歲的,雙方結婚應滿5年;超過55週歲的,雙方結婚應滿2年。
子女投靠父母在京入戶,投靠人為不滿18週歲的未成年人,符合北京市計畫生育政策,父或母戶口在京,有合法固定住所。
符合「千人計畫」、「留學生歸國創業計畫」、招商引資計畫等北京市所規定的「特殊人才」的落戶要求。
- 關鍵字搜索:
-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