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率連續七年遞增 中國每天五千家庭解體

中國的離婚率連續七年遞增。日前公布的中國民政事業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3月,中國共有46萬5000對夫妻辦理了離婚登記,較去年同期增長17.1%,平均每天有5000多個家庭解體。

2010年,中國120多萬對夫妻喜結連理,更有196萬多對夫婦勞燕分飛。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離婚率已超過三分之一。

《人民日報》昨天引述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陳一筠說,隨著社會轉型、社會環境變化對婚姻家庭發起的挑戰,中國的「新離婚時代」已經來臨。

離婚率提高,反映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給個人生活帶來更多選擇機會與自由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人際矛盾與情感風險。

1949年中共建國後,中國婚姻經歷了30年的超穩定階段,改革開放後離婚率明顯上升,近年來中國的婚姻家庭更進入動盪時期。統計數據顯示,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離婚人數和離婚率持續上升,近五年來增速明顯,增幅高達7.65%。

「30多年前,傳統的婚姻模式是‘經濟合作社’和‘生育共同體’,加上‘好人不離婚,離婚沒好人’的觀念和大雜院式的群眾監督,外在紐帶對婚姻的穩固起著巨大作用。」陳一筠說:「那時候,結婚是一生的大事,一輩子就一次。從來沒想過結了再說,不行到時再‘跳槽、換屆、優化組合’。」

「如今,男人有小金庫,女人有私房錢,誰也不再離不開誰。一般家庭只有一個子女,血緣維繫婚姻的紐帶也脆弱了。」陳一筠認為:「更重要的是愛情觀變了。今天的電影和流行歌曲在傳播什麼?‘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這就是愛,說也說不清楚’,過去說不清楚,組織上要給你調查清楚。現在商品經濟的價值觀念滲入婚姻家庭,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不再追求天長地久。一個人有了婚外情,只要不去貪污、受賄,就沒有人追究,成隱私問題了。」

陳一筠認為,中國的婚姻趨勢發生了與西方國家趨同的現象。上世紀60年代西方社會出現了「性自由」、「家庭革命」等社會文化浪潮,包括同居文化、不結婚文化、不生育文化、離婚文化,追求更方便、更自由、更快樂的生活方式。上世紀70年代末,這股思潮「東漸」中國,「給我們這個號稱世界婚姻最穩定的國度帶來巨大變化。」

從年齡結構看,22歲至35歲人群是離婚的主力軍,36歲至50歲年齡段是婚姻平穩期,50歲以上人群的離婚率又迅速上揚;從教育背景看,學歷高低與離婚率高低成反比,學歷越低,離婚率越高,學歷越高,離婚率越低。

《人民日報》報導,不僅「80後(1980年後出生)」的婚姻多生變故,他們父輩一代的婚姻也亮起紅燈。「現在孩子大學畢業可以自立了,家庭責任已經完成,不再彼此湊合了。」

北京宏健律師事務所律師鄭文旭說,他代理的離婚起訴案中,中老年人約佔三成。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兩性問題專家李銀河說:「過去,一位教授娶一個農民,一樣過一輩子。今天,婚姻家庭的凝聚力發生轉移,更多關注夫妻心理和諧、文化般配、性生活的滿意。」

李銀河認為,中國正在通過幾代人完成核心家庭轉變,即以親子關係為軸心轉向以夫妻關係為軸心。在以往家族主義濃厚的空氣裡,婚姻起著父母侍奉、宗族承繼的功效,而在「核心家庭轉變」過程中,夫妻雙方的感情越來越為個人所看重。

陳一筠說,現代婚姻更多的是靠情感、文化和性等內在紐帶來凝聚夫妻,這樣的婚姻關係被稱為「心理—文化共同體」。與傳統婚姻模式相比,它文明得多,進步得多,但也脆弱得多。另一方面,社會交往的擴大,文娛場所的開放,異性結識和溝通的機會增多,使婚外情成為婚姻的最大「殺手」。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