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工程院成了幹部院 高官高管皆入圍

 2011-06-04 03:1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自1994年到2001年,短短七年間,中國工程院院士人數增長了540%。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官員和老總要角逐「院士」頭銜?當選工程院院士能為他們帶來什麼?「中國工程院」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外延和內涵?

官員、中央企業領導成為院士是何時開始的?當選工程院院士能為他們帶來什麼?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有何不同?

從級別上講,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有時比科技部還高。「因為科技部長是部級,而兩院的離任院長很多是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是國家領導人級的。」

一些熟悉政界的人士常常開玩笑稱,兩院(中科院、工程院)是「中國部級官員最多的單位」——儘管沒有明文規定,但人們幾乎公認,院士們均享受相當於副省/部級待遇。

上海市副市長瀋曉明、農業部國家首席獸醫師(副部級)於康震、中石化集團董事長傅成玉、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張曉魯……這一連串閃亮的名字不是政府官員和央企高管的某次會議名錄,而是2011年5月25日,中國工程院公布的2011年院士候選人名單。

如果連同離任官員、老總一同計算在內,包括原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原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張基堯、原交通部總工程師鳳懋潤和原安監總局副局長閃淳昌等人,共有23名政府高官或央企高管入圍候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一片「高官、高管俱樂部」、「中國工程院還是中國工程隊」的非議聲中,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增選政策委員會主任旭日干接受新華社採訪表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首先必須是科學家」、「這一標準對所有的被提名人一視同仁,不管是對高級幹部、企業老總,還是對沒有行政級別的科研人員」。

那麼,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官員和老總要角逐「院士」頭銜?這種現象從何時開始?當選工程院院士能為他們帶來什麼?「中國工程院」這個時常被人們提起的名字,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外延和內涵?

1954年中科院學部委員評選中,便有周揚、胡喬木、吳晗等大批黨政官員入選。

根據《中國工程院章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而工程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不過,官員和企業領導成為院士,並不新鮮,從工程院成立之初就大量存在。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歷史更為悠久的中國科學院。

1949年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中國科學院為歸屬於政務院的政府部門,後調整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郭沫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並無明顯學術背景的陳伯達任第一副院長。而此前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的院長則是橫跨學界和政界的大腕蔡元培、朱家驊。

1954年起,中國科學院建立學部,並評選「學部委員」(大致相當於院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王揚宗在《中國院士制度的建立及其問題》一文中指出,學部委員的評選程序是內部提名、內部評定(即「協商」),最後報中共中央,主要是中宣部批准。此時的評選除了學術標準,還有重要的政治標準,即「擁護社會主義,擁護共產黨」。

據此標準,周揚、胡喬木、吳晗等大批黨政官員入選學部委員。此外,郭沫若、范文瀾、茅盾、翦伯讚等被王揚宗稱作「半官半學」的人士也大量入選學部委員。

中國工程院自1994年成立後,經過17年發展,現有739名院士,其中兼有企業界或政界身份的院士並不少見。現任中國工程院院長賙濟,1999年12月當選工程院院士時也兼有企業界身份,那時他是華中理工大學校長兼華中軟體公司董事長。

1995年,時任上海市市長的徐匡迪就當選了中國工程院院士。2007年,時任建設部副部長的黃衛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隨後不久,黃衛當選北京市副市長,被人們稱作「院士副市長」。兩年後,黃衛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任常務副主席。

在成立於2000年的「工程管理學部」中,官員和企業家更不在少數。2001年12月,中國鐵道部時任部長傅志寰當選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院士。

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工程院相關負責人稱該學部院士當選條件「頗為苛刻」,當選人必須「具備重大工程建設管理經驗、國家科技布局與戰略管理經驗」。對於傅志寰院士的學術背景,該負責人稱,傅志寰對繁忙線路客貨混運提出了有別於西方國家的「客運要快速,貨運要重載」的解決對策,影響、價值頗大。

中國工程院不僅僅是「榮譽性、學術性諮詢機構」,它還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長期關注院士制度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指出,從級別上講,科學院、工程院有時比科技部還高。「因為科技部長是部級,而兩院的離任院長很多是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是國家領導人級的。」

幾乎已經形成慣例的是,工程院之前三任院長,朱光亞、宋健和徐匡迪都曾在任職或離任院長後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而中國科學院在「文革」之後的歷任院長,盧嘉錫、周光召和路甬祥,都成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中國工程院網站,也詳細列舉了在中共中央、人大和政協中擔任重要職務的院士名單。

有兩位院士為中國共產黨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路甬祥和賙濟。5位院士為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陳左寧、多吉、潘雲鶴、王玉普和謝和平。其中多吉為西藏自治區第九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潘雲鶴為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正部級),王玉普為全國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

與此同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還有馬偉明、方濱興等26人為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其中,路甬祥和農工黨中央主席桑國衛為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此外,於振文、尹偉倫、尹澤勇等4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為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其中孫永福、袁隆平、龔惠興擔任本屆全國政協常委。其中孫永福為原鐵道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2005年,孫永福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時,還擔任著青藏鐵路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正部級)職務。

中國工程院的農業學部院士陳宗懋,被媒體稱作「茶道大師」、「首位茶學院士」。

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的前身,是國民政府在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1948年,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經過評議和選舉,產生了中國的第一批共81名院士,分為數理、生物、人文三組,其中數理組有陳省身、華羅庚、蘇步青等學術大師,人文組也囊括了胡適、陳寅恪、顧頡剛等大家。人們公認,這批「中央研究院院士」已經達到或接近當時相關學術領域的世界一流水平。

當年的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是學習西方的體制,但今天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領域與西方工程科學並不完全相同。

比如,中國工程院有至少5名從事中醫的院士,他們是醫藥衛生學部的董建華(已故)、程莘農、石學敏、王永炎和張伯禮。其中董建華被視作「中醫泰斗」,而程莘農和石學敏則是中醫針灸專家。程莘農主持了「循經感傳和可見的經絡現象」和「十四經穴點穴法」的研究,石學敏院士發明瞭「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中風病」。

中國工程院的農業學部還有一名院士,被媒體稱作「茶道大師」、「首位茶學院士」。他叫陳宗懋,今年78歲。陳宗懋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博導,中國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2003年,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百度詞條中,陳宗懋的「榮譽」部分稱:「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工程技術界最高學術稱號。陳宗懋研究員當選為院士,開創茶葉界先河。他的當選是茶葉界的光榮。」

今年3月,陳宗懋院士在《錢江晚報》等組織的「科學會客廳」露面,談茶道與養生。《錢江晚報》報導稱:「按照他的說法,88歲是米壽,99歲是白壽,而茶壽所代表的,則是108歲。在陳宗懋看來……喝茶一分鐘,可以解渴,喝茶一個小時可以休閑,喝茶一個月可以健康,喝茶一生可以長壽。」

「長壽」也是常常與「院士」聯繫在一起的話題。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齡72歲,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齡為74.1歲。所有的工程院院士中,80歲以上則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工程院資深院士有182人,而科學院80歲以上的院士有231人。

人們往往質疑高齡帶來的科技創造力衰退問題——調查顯示,美國科技公司創始人平均年齡僅為39歲。但另一方面,中國人也熱衷於聽院士們講授長壽和養生之道。「茶業院士」陳宗懋之外,中國工程院鐘南山(75歲)、張金哲(91歲)、胡亞美(88歲)和王隴德(原衛生部副部長)等等不同學部的院士,也曾多次對公眾講授長壽與養生之道。

湖南省政府曾提出,給在湖南工作的院士配發「湘O」汽車牌照。

一些熟悉政界的人士常常開玩笑稱,兩院(中科院、工程院)是中國部級官員最多的單位——儘管沒有明文規定,人們幾乎公認,所有的院士均享受相當於副省/部級待遇。當然也有例外——本身是正部或以上級別的院士會享受更高級別待遇。

儘管院士已經在人數上大大增長,在地方上,他們仍然是相當稀缺的資源。公開資料顯示,各地為了招徠院士,均推出了相當優厚的條件。

2009年12月,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宣布,兩院院士如果願意到院裡任職並完善協議,單位將提供不小於200平方米的住房,並一次性給予200萬元安家費。

新疆則明文規定,在新疆的院士除了可享受副省級幹部待遇,還「將被聘為自治區黨政領導的科技顧問,參與自治區重大科技、經濟和社會問題的決策……根據需要,為院士組建實驗室,配備助手或秘書,安排辦公室;有關單位保證院士著作及時出版,為院士出國出境開展學術交流提供方便,簡化手續,保證經費」。

2010年8月,河北宣布,在冀院士特殊生活補貼由每人每年6萬元增加到20萬元;新引進和新當選的院士給予10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支持;新引進院士給予一次性安家費20萬元;醫療保健按副省級對待,每年兩次健康檢查;配備相對固定的專用車輛;重點實驗室建設、重大項目研發優先立項,重點保障。

除了普遍的待遇優厚,各省為招徠院士,奇招迭出。瀋陽市曾規定飛機場和火車站對院士出行要給予貴賓待遇;湖南省政府曾提出,給在湖南工作的院士配發「湘O」汽車牌照,而「O」字頭的汽車牌照此前一直是警務用車專屬。

更為重要的是,只要現行體制不變,「院士」作為終身「榮譽」不會退休,那麼伴隨它的待遇也不會消失。

今年3月以來,工程院在網站上連續發布了三封針對工程院全體院士、院士有效候選人及候選人所在單位的公開信。公開信援引部分院士的話稱,一些單位和個人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和渠道進行不正當的活動,為被提名人進行「助選」和「拉票」,有的院士所在單位還通過行政干預手段向院士提出不正當要求。

工程院期望院士及候選人都能夠「嚴格自律,潔身自好……共同為院士增選工作營造純淨、嚴肅的氛圍」。

同時公開信也提醒各位候選人,謹防上當受騙。「您可能更加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其中,個別別有用心的人可能也在打你們的主意……根據歷年院士增選工作的經驗,可能會有人假冒中國工程院某領導、某院士或院機關工作人員的名義,以各種藉口向候選人推銷所謂的書籍、禮品或紀念品;或以各種名義欺騙候選人向中國工程院領導、院士或院機關工作人員贈送禮品、禮金。」

自1994年到2001年,短短七年間,中國工程院院士人數增長了540%。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王揚宗撰文稱,「院士」一詞來自英文「Academician」,它實際是指「Academy的成員」,或「從事學術或藝術工作的人」。

在英文的語境下,任何一個學術團體,比如評選奧斯卡獎的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西點軍校,甚至美國的很多私立高中,都可以稱自己為「Academy」,而這個詞彙本身並不帶有「最高地位」或「很高地位」的涵義。

但在漢語中,據說是歷史學家傅斯年最早將「學院」與東方傳統中「士」的概念銜接起來,創造性地「發明」了「院士」這樣的翻譯以對應「Academician」。

顧海兵教授認為,「院士」的說法本來就遺留了古代「士大夫」、「內閣學士」的官本位思想在其中。

「更重要的,在漢語中‘院’代表一個實體,比如學院、研究院,但中國工程院是一個典型的虛體,它跟中科院不同,沒有一個研究所和研究機構,應當是一個典型的‘學會’,」顧海兵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根本就不是院,何來院士?」

中國工程院沒有研究機構,院士都在各自的單位工作,但設有辦公廳、學部工作局、國際合作局、政策研究室等機構。

1980年,中國恢復學部委員制度時,新增283名學部委員,全國共有學部委員400名。這400人全部為自然科學界人士,因為此前,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已在1977年獨立為社科院。

1991年,中國科學院增選210名學部委員。1993年10月19日,國務院決定將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時宣佈成立中國工程院。中國工程院在1994年產生第一批96名院士,其中30人為中科院院士。

此後,中國「院士」人數高速增長。1997年,中國工程院增選116名新院士,1999年,增選113名院士,2001年再添81名,院士總人數已達到616人,還不包括24名外籍院士。短短七年間,中國工程院院士人數增長了540%。

在日益高漲的爭議聲中,工程院院士增選的幅度終於下降,2003、2005、2007和2009年,分別有58人、50人、33人和48人新當選為工程院院士。

今年,中國工程院增選的車輪已經隆隆轉動,院士增選總名額將不超過60名。一週前,工程院公布了今年的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485人的名單。第一輪評審將於6月26日至7月1日進行,第二輪評審和選舉將於10月30日至11月4日進行。

目前,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各學術機構和機關、企業的博弈還在持續。坊間流傳著關於競選院士需要多少公關費的猜測。

畢竟院士的附加值是如此顯而易見。這不僅僅是養生、茶道,甚至榮譽,這也與現實利益密切相關。比如,全國性的「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培育資金」評審,就規定項目申請需要2名院士或5名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推薦。
 

来源:南方週末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