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爭議多 報廢後該如何

大陸長江中下游最近嚴重的旱情再度引發三峽大壩的爭議,北京著名經濟學者茅於軾表示,三峽大壩的興建由官方一手主導,當初在論證與通過上都有問題,而且未來退役後又該將如何?

身為經濟學者,茅於軾22年前曾對興建三峽大壩持保留意見,只是在官方主導下,他與多位學者的意見都未被採納,三峽大壩興建的表決權,最後被推給了不具專業能力的人大代表。

最近長江中下游嚴重的乾旱引起許多質疑,認為與三峽大壩有關。事實上,2008年大陸南方發生罕見的雪災時,就有街談巷議將災害原因歸咎三峽大壩。

針對三峽大壩的風風雨雨,最新一期的廣東「南方人物週刊」訪問了茅於軾,論及長江中下游旱情與三峽水利工程之間關係等多個問題。

對於三峽工程與氣候變化是否有關一事,這位專家說,「它們的聯繫在什麼地方,現在還不能研究清楚。一般的猜測和質疑根據不大,關鍵還是要看氣象專家怎麼說。」

在談到三峽工程論證過程時,茅於軾表示,工程的論證和通過都有問題,當時明顯是政府的意志在主導,不是很客觀,論證也比較淺。

例如,茅於軾當時提出100年、300年三峽大壩報廢以後將是何種狀態的問題,在論證中就沒有出現。

報導說,黃河三門峽水利工程以往就是因為有問題造成壩區淤積嚴重,最後導致大壩報廢。

對此,茅於軾說,三門峽是當時蘇聯專家做主,大陸工程師沒有發言權;但是三峽大壩決策中沒有蘇聯專家的作用,大陸官方在論證過程中卻有傾向性。

茅於軾曾發表「水庫退役後的狀況和後果為何不見論證」一文,他說,當時的心態是「別人沒想到我想到了,於是就提出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