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父母教育的三個悲哀(圖)

 2011-06-01 15: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總結一下家長的家庭教育經驗,成功之處無外乎這四點:建立了融洽的親子關係;既關心孩子的聰明,也關心孩子的善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但同時,指出幾個我觀察到的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即由於父母自負導致的悲哀。

悲哀一:為何教孩子學「乖」

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存在著一個很大的誤區——教孩子學「乖」。評價孩子時,動不動就說「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將「乖」當成了教育標桿,具體就是聽話,按師長和家長要求做事。

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語當中並沒有相應的詞語。而在塑造這樣一批批「好孩子」的過程中,往往也剝奪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獨立空間,甚至無形中扼殺了他們的創新能力,這是一種片面強調孩子社會性的教育理念。現在的學校評選三好學生,為什麼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謂的「優秀生」裡,為何永遠沒有調皮孩子的身影?這其實很好理解,因為比起男孩子的好動,女孩子更容易靜下心來好好學習,不吵不鬧、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們這個社會認可的「乖」孩子標準。

這樣的三好學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認為,那些不聽話的調皮孩子也有可取之處。比如那些上課愛做小動作的學生,雖然常會被老師教訓,但每次挨批後,都能立刻抖擻精神繼續調皮。所以說,他們的抗「擊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學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調節心態的承受挫折也是一種能力,能使其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今後的人生,這對他們日後步入社會是大有益處的。

專家視點:「不聽話」並非絕對壞事情

孩子有時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聽從父母的指令,這正是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某些心理學家認為,3歲幼兒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兒童。即使五六歲的幼兒反抗行為也是很明顯的。何況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許多信息,對人對事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過早地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而且容易扼殺兒童的天性,使孩子從小失去兒童最珍貴的創造性人格,這會給父母留下難以彌補的悔恨。

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如下的實驗:他對2至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追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作出決定的能力。而後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這一研究說明,反抗行為強的孩子,長大易有堅強的獨立意志,而這一點正是21世紀的人才應具備的素質……

專家建議:聽話與不聽話「相結合」

所謂「聽話」兒童,常見的特點是有問題提不出來,不與長輩辯論,按照大人教導的舊經驗辦事。無疑,相對那些搗蛋的孩子,這種類型的孩子較適合在現代教育體系下學習生活。理論上來說,他們碰壁的機會少,遇到的挫折也不多。

綜合來看,「乖孩子」真正成為社會精英、業界尖子的不多,他們大多在一般勞動崗位上工作。當然,並不是說「不聽話」的孩子就一定聰明,出尖子。我認為,孩子的「聽話」更多體現在生活規矩、行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動、鬼主意多,父母應作出正確的引導,用以在學習和對待事情上。這些就有賴於父母以身作則。當孩子出鬼主意時,父母可與他一起挖掘更多的樂趣,引導他應用在實際生活上。

悲哀二:為何孩子心胸狹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傳統「圍牆式」的家庭教育,校園也不是傳統物理意義上的校園,孩子們擁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的師資以及硬體設備。

但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為什麼孩子的心胸卻變得狹小了?只會關心自己身邊的事,過去那種「煮酒論英雄」式的氣魄,為國家前途、為人類理想奮鬥的抱負,在今天的年輕一代身上已難覓蹤跡。因為我們的家庭教育將過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識的增長上,已經無暇將英雄式的理想灌輸給孩子。在國際上,中國家庭對學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認的,可這種對知識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變得狹小的一個重要原因。

家長究竟要在孩子身上完成什麼任務?

有太多的家長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學習上,其實那主要是學校的事情。有很多家長對於學校教育應做的事,瞎忙個不停,比如幫孩子做作業,檢查孩子的作業,監督孩子等。而到頭來勞而無功,事倍功半。我認為我們很多家長都是不務正業者,我們是種了別人家的地,荒了自己家的田。沒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做為家長,我們要完成的任務是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主動進取精神、學習興趣和好習慣。這是孩子成長的六大核心精神軟體,如果這些沒處理好,孩子是注定要出問題的……

悲哀三:為何孩子不願回家

大部分父母的言談間還是把「兒童」的概念縮小為「學生」。孩子的生命就是這樣被壓縮到一個方面,以此來換取成功,代價未免太大。我們應該牢記:「兒童」的概念內涵遠大於「學生」,兒童除了在學校要當好一個學生外,在家裡、在社會中還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因此,家庭不止是給孩子創設的「學習家園」,還應該是他們的「精神家園」。

為什麼現在那麼多大學生放假不願意回家?就是因為在他眼裡,家裡是一所「文明監獄」,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學習。現在有的家長總愛陪著孩子做作業,我覺得這種做法值得商榷。

總之,孩子要適合家庭教育,也要讓家庭教育適合孩子,這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可需要指出的是,當前大多數家長使家庭教育與學校的關係變為單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圍著學校轉,結果卻犧牲掉很多培養孩子品質的機會。其實學校也可以協助家庭教育,優秀的家長應該把握隨機的教育機會。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讓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讓自己有一片發揮的天地。

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例如孩子喜歡玩電腦,不要說「不准玩」,告訴他,如果你的成績夠好了,或是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週至能玩兩個小時。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這樣不但能培養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須做」的事……

来源:東坡書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