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峽:只要水庫蓄水下游水量必定減少 (組圖)

結論一:如圖示,只要水庫蓄水存在,流向下游的水量必定是減少的。主因是水庫巨大水面水蒸發以及水平、垂直水滲。對比埃及阿斯旺大壩,每年的蒸發損失就相當於11%的庫容水量。換言之,大壩的建造使得本該流向下游的水,通過二種方式被分流了,或還有其他分流。

結論二:流向下游水量減少,必然使大壩下游長江平均流速V減少。而長江流速的減少恰恰是改變下游環境和生態的主因。長江水用於灌溉、飲用、抗旱災等。一旦遇到乾旱等情況,單位時間內,圖示例舉,流過下游某區段總水量相比以前減少,這使長江失去原有的供水總量和對周邊水域補水能力。流速損失大的情況下,該段長江極有可能被短期內「抽乾」。在乾旱情況下,周邊湖泊水位同時下降,得不到原先充裕的長江水補充,就極易產生乾涸。

(關於結論二,在博客前文中有詳細解釋,可參考)結論三:對策。通過以上分析,對於中國環保部門來說,需要監控建壩前後,流向下游每年總水量改變值。因為這個數值決定長江下游平均流速V,這是根本原因之所在。假設沒有大壩,這個數值是沒有變化的,就不會產生平均流速的減少。也同樣不會帶來環境和生態改變。監控這個數據變化之於下游環境承受力的因果關係。假設數值減少為1/2,下游環境生態可以承受。那就按這個數據控制。假設只能改變到原來的4/5,下游可承受。就按這個數據,以此類推。

結論四:大壩留或炸。問題在於,大壩的建造和水庫蓄水,必然會減少下游水流量。這個減少量和大壩蓄水高度有關。假設沒有蓄水,恢復以前,水流量就沒損失,蓄水高度越高,水庫面積越大,水蒸發值越大,水滲值越大。水流量減少越大,那結論就是,有了大壩、滿足發電的最低蓄水高度,帶來下游水流量的減少,也將對大壩下游環境和生態帶來不可承受,那結論就是廢大壩,希望不是真的。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