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討論當前的通貨膨脹時,很多人都提到了「海外熱錢」,特別是美國的二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造成國內物價上漲的「專家說法」——熱錢一邊在國際大宗產品市場上推高了糧價、油價,並傳導進國內市場,造成從糧食、肉、蛋、奶到食用油、柴油的漲價,一邊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國內的樓市、股市,炒高房價、股價,令國內那些只有工資收入的百姓發現票子毛了,錢包癟了。對此類流行說法,筆者談談一己之見。
如何看待熱錢流入
熱錢,指那類沒有真實貿易背景的國際游資,成規模地旨在短期內利用利率、匯率及相關資產的價格差價而流入某個經濟體內,當賺取利潤後又迅速流出的投機資金。如今國際市場上,確實有著數額巨大、反應靈敏的熱錢,但這樣的熱錢基本上進不來中國。原因在於中國仍實行資本項目管制的體制,使沒有真實貿易和投資背景的外來資金無法自由匯兌。
而美元淨流入主要來自經常項目。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有著數額比較大的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譬如,2010年貿易順差為1831億美元。經審批進入的外商直接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此外,國際旅遊活動、資本項目管制規則允許的外匯買賣等都會帶來美元的流入,但這畢竟不屬於大規模投機型的熱錢。
美國的量化寬鬆是「進行時」
美聯儲的二次量化寬鬆政策始於去年年底,內容為將在8個月內動用6000億美元購入長期公債。面對當前美國經濟復甦乏力、失業率較高、通脹水平和利率均低等情況,美聯儲希望用此等注入貨幣的辦法,刺激其國內的投資和消費,以提振整體經濟。
那麼,這一多發美元的舉措,可能會帶來什麼影響呢——使相當數量的美元成為熱錢流入美國以外的其他市場,推高國際上某些資產價格、給美元兌其他貨幣帶來貶值壓力等等。但就今天而言,這些還只是一個走著瞧的「進行時」,而我們國內物價的上漲,特別是房價的瘋漲已有多年,屬於「完成時」。換言之,稱別人的「進行時」行為造成了我們這兒的「完成時」的結果,這難道不是在神化美聯儲嗎?
國內物價上漲的原因
根據貨幣數量理論:若要防止通貨膨脹,一個國家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應與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同步,過去的10年中,我國GDP年平均增速為10.9% ,貨幣供給(M2)平均增速為18.8%,我國的M2/GDP比值逐年升高。
超量的貨幣在市場上流動,流到哪裡就會把超乎正常的價格上漲帶到哪裡。於是就產生了近年來的許多商品炒作之風盛行,許多消費品的價格上漲,特別是地價、房價的瘋漲。流行的「專家說法」恰恰迴避了國內貨幣超量發行這一物價上漲的真正原因。
導致國內貨幣多發當然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則為貿易順差帶來美元淨流入後導致的人民幣多發。近年來,隨著貿易順差規模的不斷攀升,國家外匯儲備一直在大幅增加。但同時,每增加1美元的收入,國內央行就要發行等值的人民幣,形成外匯佔款。當人民幣外匯佔款隨貿易順差大幅增加,投放市場流通後,在銀行體系形成的貨幣乘數作用下,還會令國內實際的貨幣供給量成倍數地增加。這是國內產生通貨膨脹的一大推手。
遏制通脹之我見
阻止通貨膨脹擴張的關鍵在於使貨幣供給量及其增速回落至合理的區間。當前,為了遏制通脹,在宏觀調控方面,正連續地使用貨幣政策工具以縮減市場中的貨幣流量。自去年以來,已經11次提高了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按每次提高準備金率0.5%,可凍結約3700億元資金計算,總共可減少貨幣流量26467億元。但仍未能沖抵當年新增外匯佔款29000億元,這還沒有考慮貨幣乘數作用下的貨幣增量。
因此,無論當前還是今後,欲遏制通脹,可通過縮減貿易順差,進而減少外匯佔款的路徑。同時,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不斷增加匯率彈性,以此來替代主要依靠提高準備金率、提高利率的治理辦法。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通脹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