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盜墓與反盜墓之術(組圖)

虛塚設疑,雖然可以迷惑世人,給盜墓者干擾,但虛塚還是有墳頭的,所以盜起來很容易的,一個個掘開不就真相大白了?元人陶九成曾稱,「會須盡伐七十二疑塚,必有一塚藏操屍」,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以古制「不樹不封」,顯然與傳統的喪葬習俗相悖,與孝道不符。而且,帝王們多喜歡張揚後事,造大墳高塚以顯皇家威儀。於是,把墓穴鑿挖在山崖岩石之中,「依山為陵」,就成了新的流行。

依山為陵,顯然比平地起穴那種封土為陵防盜效果要理想得多,由於陵穴筑在山中,所以普通的盜墓者是不可能得逞的。但這種葬法一般人家也造不起,造不成,非帝王陵寑、王公貴族墓塚不可為。

這種開鑿於山崖之中,不另起墳丘類型的墓穴,考古界亦稱「崖墓」。一般認為,這種依山為陵的崖墓興起於唐朝,開創者為中國歷史上的有為之君、唐太宗李世民,其昭陵玄宮地開鑿了今天陝西省禮泉縣境內的九嵕山而就。其後唐諸帝多興師動眾,將附近風水上佳的山體都鑿空了,其後的干、定、橋、泰、建、元、崇、豐、景、光、章、貞、簡等十三陵也都是這種類型的「崖墓」。


圖:漢文帝劉恆的霸陵,依山為陵,獨樹一幟。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在位23年,以德化民,輕徭薄賦,成就「文景之治」。


圖:古代的崖墓,俗稱「蠻洞」,洞內置放的一具具棺材可清楚看到。


圖:樂山麻浩崖墓的石棺

「 崖墓」開鑿在山體中,自然防盜效果非同一般。但,既然是開鑿的總有通往玄宮的洞口,盜墓者很容易找到。於是,監工大臣在封閉洞口時煞費苦心,以鐵水封閉就是其中的絕招之一。如被漢廣川王劉去疾盜掘的戰國古墓魏襄王塚就是這樣,《太平廣記·塚墓一》(卷第389)記載,「襄王塚,以鐵灌其上,穿鑿三日乃開。 」正史所記的最著名的鐵水封陵當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唐會要》記載,「乾陵元宮,其門以石封閉,其石縫鑄鐵,以固其中。」

陳安利所著的《唐十八陵》記述, 1958年考古工作者對乾陵的考古勘查證實了文獻記載的可靠性。乾陵墓道開在北峰南面的山坡上,墓道長 63.1米,寬3.9米,呈斜形坡。墓道與墓門間用石條填砌,多達39層,用石近四千塊。石條之間用鐵栓板拴拉,每三層上下用鐵棍穿聯,再用錫鐵熔化灌縫。工程如此浩大,為關中唐十八陵所罕見。石條上刻有文字(含石匠姓名),共發現「焦才」、「合一」等363字。考古勘查結果表明,沒有發現乾陵被盜的痕跡。可見,武則天的反盜陵手法是相當成功的。

在民間,這種以鐵汁固墓反盜的方法也可見到。唐人段成式所著的《酉陽雜俎·屍穸》(卷 13)記述了一個故事:劉晏判官李邈,莊在高陵,莊客懸欠租課,積五六年。邈因官罷歸莊,方欲勘責,見倉庫盈羨,輸尚未畢。邈怪問,悉曰:「某作端公莊客二三年矣,久為盜。近開一古塚,塚西去莊十里,極高大,入松林二百步方至墓。墓側有碑,斷倒草中,字磨滅不可讀。初,旁掘數十丈,遇一石門,固以鐵汁,累日洋糞沃之方開。」這段文字很有意思,盜墓者掘塚的方法很另類,固若金湯的墓穴竟然用很簡單的方法就破了:天天用酸性很強的糞水來澆灌鏽蝕鐵汁,經過若干天,這種鐵汁墓竟然也給打開了——此怪招堪稱中國古代盜墓奇術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