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之路仍然漫長

政府官員和行業管理人員週四表示,由於缺乏自由浮動的匯率和鼓勵性的外資企業監管環境,上海成為重要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面臨挑戰。

中國國務院2009年4月正式提出,到2020年把上海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這也是中國政府提升全球影響力的舉措之一。

但考慮到中國對人民幣匯率設置的諸多限制,目前仍不清楚這一目標的可行性如何。

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銀在一個論壇上表示,人民幣國際化程度還很低。

該論壇是為期三天的陸家嘴論壇的序曲。陸家嘴論壇於週四晚間開幕,有800多位中國高層決策者和金融業專業人士出席會議,主要討論上海如何發展成與香港、紐約和倫敦齊名的金融中心。

胡汝銀表示,把人民幣發展成具有影響力的貨幣是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前提。

他表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推進的時間剩下不多,應當在人口紅利和經濟增長下降之前,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中國在過去兩年加大改革力度,以逐步放開嚴格的資本項目管制並放鬆對人民幣的控制,舉措包括推廣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金融領域的使用。但分析師表示,這種自由化進程仍然很慢。

比方說,上海曾表示計畫推出國際板,讓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發行人民幣計價股票。但該計畫目前似乎遇阻,主要因為人民幣未實現完全可兌換。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表示,除非人民幣像港元一樣可完全兌換,否則上海推出國際板不可行。

中國官員曾表示,匯率改革將是一個長期過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長戴相龍上個月曾表示,中國可能需要至少15年的時間才能實現人民幣完全國際化的目標。

除了匯率問題,人們還在討論中國決策者在多大程度上願意撤銷導致金融業發展相對滯後的監管制度。

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中國子公司首席執行長歐兆倫(Andrew Au)指出,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正下降。他援引中國官方數據指出,從資產角度看,截至去年底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不到2%。

他表示,沒有跨國公司的存在,上海不能被稱為國際金融中心。

歐兆倫的言論反映了外資金融公司在中國發展的窘況。中國政府要求外資銀行和保險公司推出新產品和開設分支機構都通過費時的審批流程,這使得這些公司的業務擴張速度受到限制。

上海政府和諮詢公司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上海銀行業遠弱於其他領先的金融中心;在其他領先的金融中心中,本國前10大銀行中有半數在此設立總部。

中國前10大銀行中僅有交通銀行(Bank of Communications)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Pudong Development Bank Co.)將總部設在上海。

該報告還顯示,外資金融機構更傾向於把上海看作中國業務的管理中心,而全球前30大銀行中有近半數傾向於把區域總部設在香港。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