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IMF)在官網上公布全球經濟展望數據,預測中國大陸將於2016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但一些經濟學家對此預測存疑,曾準確預測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末日博士」羅比尼,就不看好中國大陸經濟,預言大陸經濟很可能在2013年之後「硬著陸」。
財經資訊網站國際財經日報(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評論指出,IMF的預測主要根據過去數據所做成的模型,但實際情況不會照著歷史數據走。
評論指出,IMF的經濟學家過去未能預測到一些改變歷史的大事件和變化。例如,他們未預測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也未預見中國會在2000年代崛起。
但高盛的歐尼爾預測到中國崛起,紐約大學教授、「末日博士」羅比尼準確預測2008年金融危機。
不看好中國經濟的羅比尼指出,中國在實體資本、基礎建設和房地產上,都過度投資。新穎機場空蕩蕩,子彈列車的乘客也很少,數以千計的蚊子館,為防止國際鋁價大跌,全新的煉鋁廠關閉。
他指出,中國大陸很可能在2013年之後「硬著陸」。根據歷史經驗,過度投資會導致金融危機或長期成長減緩,例如19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
其他不看好中國經濟的經濟學家指出,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的崛起,靠的是人為壓低人民幣幣值,把便宜的商品賣給美國人,如果中國經濟依賴美國消費支撐,中國經濟規模如何能超越美國?
且中國科技落後美國,許多人生活貧困,2010年美國人均GDP為4萬7123美元,大陸只有4382美元。
連IMF本身都不支持以「購買力平價」來比較兩國經濟規模。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阿倫德茲在金融資訊網站「市場觀察」(MarketWatch)披露IMF的預測後,IMF去函「市場觀察」,證實有這些數據,但不同意以「購買力平價」(PPP)來比較美中經濟規模,因為購買力平價會受到非貿易服務影響,用於國內比全球準確。
IMF仍偏好用市場匯率來比較兩國經濟規模,特別指出,「目前美國經濟規模比中國大130%,到了2016年仍比中國大70%」。
新聞辭典/購買力平價
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為1916年由瑞典經濟學家加塞爾(GustovCassell)提出的理論,主張一國貨幣的價值不能單以含金量決定,必須將該貨幣在本國市場的購買力考慮進去。換言之,一國貨幣的對外價值,需依照該貨幣在本國市場的購買力,與特定外國貨幣在外國市場的購買力做比較。
一個測量購買力平價的簡單例子是由《經濟學人》雜誌所創的大麥克指數。該指數比較各國麥當勞的大麥克漢堡(麥香堡)售價:如果一個麥香堡在美國的價格是4美元,而在英國是3英鎊,那麼美元與英鎊的購買力平價匯率就是3英鎊=4美元。目前美元和英鎊的匯率是1:0.607,那麼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以後的真實匯率將會向購買力平價匯率靠攏。
《經濟學人》公布的最新大麥克指數,麥香堡在中國售價為人民幣14元(2.18美元),美國麥香堡售價3.71美元,人民幣低估四成。
原標題:中國超越美國?部分專家不看好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末日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