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真正風險是「乾燒」
中國經濟的最大風險是什麼?不是過熱,也不是過冷,而是「又熱又冷」,是經濟持續「乾燒」。
此話怎講?筆者的意思是,當前中國主要是虛擬經濟和投資品等領域過熱,而實體經濟的運行其實已經比較艱難了;充裕的流動性在大宗商品、投資品和金融體系間氾濫,而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則要忍受貸款困難、成本增加的緊縮痛苦。筆者有一位煙臺網友,其資產上千萬元,她平時除了幫助父親打理企業,就是炒股。半年前她不炒股了,改放高利貸,月利3%。據她說,放高利貸賺的錢,比炒股賺的錢高很多很多,炒股簡直「不入流」。她賺了,但是借她錢的小企業該背上怎樣的資金包袱呢?
虛擬經濟錢太多,在體系外空轉;而實體經濟錢太少———許多中小企業無法貸到生產急需的資金,不得不求助於民間的高利貸。這是當下中國經濟的「兩張皮」,怎麼也合不到一塊兒。這使宏觀調控特別難辦。
15日國家統計局就要公布3月份經濟數據,CPI破5幾乎沒有懸念。受各種外部因素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升,目前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價格指數已超過國際金融危機前的水平,通脹壓力驟然加大。溫家寶總理日前在國務院會議上強調,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也是最為緊迫的任務,就是千方百計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溫家寶特別指出,要「消除通貨膨脹的貨幣條件」。這是對金融管理部門的要求,我們倒願意看做是對某些管理部門委婉的批評或提醒。
不客氣地說,央行等部門在控制通脹時手段偏軟。這種「約2個月加息1次,每次加0.25」的溫柔調控節奏,看似充分考慮企業的承受力,避免經濟大起大落,實則錯過了控制通脹的最佳時機。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給猛藥,再慢慢調理」。對付狂奔的駱駝,不能一根根加稻草,而應該先壓上兩塊大石頭,再慢慢加稻草。否則,通脹治好之時,就是通縮開始之日,這才是真正的大起大落。
要解決這種「虛熱實冷」的矛盾,一方面要通過控制貨幣投放,提高利率等手段,減緩熱錢衝動的內在壓力,去「虛熱」;一方面要加快改革步伐,盡快打通民資流向民企的融資渠道,補「實冷」。知名財經評論人葉檀認為,不顧現實對民間金融的打壓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她說,中國合法的金融機構沒有真正擔負起中國草根市場的資金供給責任。而民間金融由於面臨法律問題,必須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追求最高的收益,在民間利率中加入了風險成本,加劇了民間高利貸現象,從而增加了中小企業的經營困難。葉檀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總之,對付經濟領域中的「虛熱實冷」病症,需要政策上的「一緊一鬆」———宏觀上、總量上、基礎利率上從緊;但對中小企業、對有利於結構調整的新興戰略性產業、對民資流入民企的控制要放鬆。當然,一涉及改革的問題,就不是三兩天能完成的,但至少我們應該明白癥結和對策在哪裡。否則,一刀切式的宏觀調控很可能造成硬著陸,出現2008年中小企業大批倒閉的慘劇。這個教訓我們要牢記。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