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食品安全能都靠自己「養豬」嗎

即便雙匯不惜成本發展了養豬業,也只能在局部保證食品質量,而從長遠看,這種有悖於社會分工的發展模式只能給企業增加不必要的成本。一個企業的自救,不可能帶來整個行業的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的實現最終離不開嚴格的監管。

26日,雙彙集團董事長萬隆向媒體表示,今後將著重加強對上游產業鏈的控制,從源頭上對產品質量把關。「現在雙匯已經有養豬場了,種豬、商品豬都有,未來屠宰場建在哪裡,養豬場就跟到哪裡。」

遭受「瘦肉精」重創的雙匯,推出了發展養殖業、從產業鏈上游管控質量的自救策略。然而,要想真正改善豬肉質量乃至消除整個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機,雙匯僅僅從 「殺豬的」變成「養豬的」,還遠遠不夠。

雙匯自建養豬場的做法,與「三聚氰胺風波」後乳品企業自建奶牛飼養基地的做法可謂如出一轍。而且與「三聚氰胺事件」相似,「瘦肉精」的問題也是發生在養殖與加工的銜接環節,雙匯決定自建養豬場,應該說是抓住了目前肉類加工產業的短板,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很可能成為中國肉製品加工企業重塑產業鏈、挽回行業形象的一個轉折點。

如果從雙匯自建質量管控體系的角度來說,僅僅從「屠戶」發展成「豬倌」是不夠的。就像乳品行業在遭受「三聚氰胺事件」重創後,又被爆出「皮革奶」等新的質量問題,在生豬養殖行業中,飼料、疫病防治等重要的養殖環節,同樣存在著種種質量和安全隱患,想要完全做到廣告宣傳中所說的「放心肉」,雙匯看來還要繼續發展「雙匯牌豬飼料」、「雙匯牌豬疫苗」。

然而,建造這樣一個「生豬產業帝國」,單憑雙匯一家企業很難做到,而且也不應該由雙匯一家企業來承擔。即便雙匯不惜成本發展了養豬業,也只能在局部保證食品質量,而從長遠看,這種有悖於社會分工的發展模式只能給企業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消減企業競爭力。事實證明,僅靠一個企業的自救,不可能帶來整個行業的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的實現最終離不開嚴格的監管。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除了暴露了部分食品企業社會道德的淪喪,也暴露了食品安全監管的缺位。

從「蘇丹紅」、「孔雀綠」到「三聚氰胺」、「瘦肉精」,幾乎所有的食品安全問題,都是危及群眾健康的安全事件被曝光後,才看到衛生、檢驗檢疫等部門站出來調查問題、處理責任人、加強後續監管。

與雙匯提出自建養豬場幾乎同時,網際網路企業網易也涉水養豬行業,其CEO丁磊宣稱,不指望養豬賺錢,只是希望用資金、技術和見識給社會帶來一套安全可持續的食品生產模式。雖然丁磊並沒有明說,但一家與食品完全不相干的IT企業都希望能夠改變目前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機,可見我們的食品監管體系多麼迫切地需要改革。

食品安全關係到億萬老百姓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不能等到出現了安全事故再去從重從嚴處罰。

因此,儘管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老生常談,但依然需要食品企業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更重要的是,政府能夠切實加強源頭監控、中間環節安全檢測等食品安全監管的基礎性工作,從根本上消除食品安全隱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