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日報》套用去年頭版 引髮網民詬病

幾幅對比中國《人民日報》有關2010年和2011年全國「兩會」頭版版面的截圖,日前被中國網民上傳到幾個主要網路論壇上,引髮網民熱議。被中國網民上傳的圖片涵蓋了今年2月至3月期間的多份《人民日報》的頭版版面圖像,相比其去年的全國兩會報導版面,不但內容、格式雷同,甚至在3月14號《人民日報》以頭版刊登 「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閉幕」的報導連副標題都與去年完全雷同,都是以同樣的順序列出了出席會議的政治局領導和主持人的名單。《人民日報》在2010年和2011年的全國兩會報導版面中的差別僅僅是將有關會議的稱謂由「第三次」會議改為了「第四次」。

在上世紀80年代曾在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工作過的旅美學者程曉農認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是中國當局的喉舌,其作用就是傳遞政治文件,因而並不在乎是否遵循新聞媒體的職業規範:

「這顯然是屬於敷衍了事,這也許可以這麼解讀,就是作為喉舌他們已經深刻地理解了喉舌的任務,只要把中央的意圖轉達就可以了。至於形式上是否要多樣化、要豐富多彩似乎並不重要。因為實際上《人民日報》的讀者現在是固定的。基本上就是黨政機關強制用公費訂的這些報紙。個人是不訂《人民日報》的。換句話講,《人民日報》並沒有什麼社會影響。它只是在政府機關內部,幾乎和文件傳閱差不多。也許《人民日報》已經深刻體會了他們自己的狀態,那麼也就不用在講究媒體所要求的那些特色了。」

在中國,閱讀共產黨機關報《人民日報》的讀者普遍知道官方的政治宣傳模式,他們並不期待這份報紙今年的報導會比去年在形式上有多大的不同。原中國《經濟學週報》副主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者王軍濤認為,在專制政體之下,官方的政治宣傳都具有形式僵化的通病:

「它一些重大事件報導,關於人民大會堂裡會場報導,格式等等這些都差不多,就是人的腦別不一樣,包括舉手錶決的表情,他們都差不多。我覺得他們在這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格式,這個專制體制它的創新能力到一定程度它就有限。無論是處於安全形度、還是從禮儀角度考慮,它都是越來越傾向於一個格式化的這種定調。所以《人民日報》如果出現了比如關於報導版面的安排還有口徑都是差不多的。這個其實不奇怪,這是專制政體的一個通病。」

王軍濤指出,中國官方媒體的宣傳模式,近年在遵從中宣部所定基調之上,也出現了向更加註重引導公眾輿論的方向轉變:

「它和毛時代的一個最大的變化就在於它不是說去完全封鎖信息,而是引導你去接受什麼信息,不接受什麼信息,而且給你很多比如像關於汶川地震的報導,還給你很多現場上很逼真的這種細節效果,但是最後要達到目的是要讓你得出一個結論,本來是一場大的災難,一場人為的就說人禍造成的大的災難死那麼多人,最後到它那兒就變成了給共產黨歌功頌德的一個素材。所以,我們如果要是看到共產黨這個宣傳不光是在兩會,其實包括國際、國內的一些重大事件報導,他們基本上都有一個套式,前提就是不違背中宣部在每週的通報會上的這種關於主旋律的定調。」

有中國網民注意到,比較《人民日報》近兩年的頭版版面截圖,有些照片只是在尺寸大小或領導人服裝顏色上加以修飾,隨即完全套用。這也許表明瞭編輯人員擔心出現錯誤招致處罰的明哲保身心態,也可以看作是當前中國政治高壓程度的晴雨表。中國學者程曉農就此表示:

「這可能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人民日報》作為一個喉舌它自己失去了對認認真真扮演喉舌的這個角色的興趣。因為對他們來講,現在社會上也不再有人願意看《人民日報》了。我相信很多黨政機關的幹部如果每天桌上有幾份報紙的話,第一份他肯定挑的不是《人民日報》。所以在這種背景下,我覺得這個呆板化其實是模式化的另外一種表達。這個僵化的政治氣候造成僵化的機構和喉舌,然後僵化的喉舌最後進入僵化的運作來虛應故事,政治任務必須要這麼排版。至於版面是不是好看無所謂,反正是喉舌。你們愛看不看,不看反正你們也得訂。」

有評論認為,在中國官方極力強調維持社會「穩定」的現狀下,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不顧新聞專業原則,寧可採取套用和複製的方式沿用一貫的僵化宣傳手法,顯示出中國官方宣傳機器內部所承受的政治壓力日趨沈重,以及編採人員的心態。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