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媒體揭露五花八門的商業欺詐行為

3月15號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中國央視將近年來影響惡劣的商業欺詐行為以視頻形式加以曝光。其它媒體也列數名目繁多的商業欺詐行為。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媒體在國際消費者權益日這一天高調宣傳打假,值得受到歡迎。中國是世界工廠,對中國來說,最要不得的名聲也許就是造假。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經濟學教授徐滇慶在接受電話採訪時,對記者講述了一些旅加華人連醬油、醋都選擇在加拿大買了帶回中國的故事。中國人對自己國內商品的不信任可謂無以復加了。

徐教授講的故事告訴我們: 要克服造假,「機制」很重要。

「多倫多一家報紙登的文章說現在想要買醬油、買醋,你還是在多倫多市場上買,帶回國內去好。在多倫多所有的醬油、鎮江醋都是中國造的,但是絕對沒有假。因為加拿大只給三家中國糧食食品出口公司免檢的執照。而這個有條件,如果一旦發現一次有假冒偽劣產品就吊銷這個執照。因為你要大規模進,加拿大海關不可能去每個餅乾、每個話梅都拿出來檢驗,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加拿大就只給中國三家公司免檢來運食品到加拿大出售。在多倫多市場上買到的中國食品你可以放心,因為它有這個機制在這兒。」

山東大學教授孫文廣以瘦肉精豬肉為例,分析了造假屢禁不止的部分原因:檢測手段落後,打假力度不夠,造假成本過低。

「這種豬肉也很難檢查出來。國家的檢測手段比較落後。另外一個,這種豬肉即使你查到了懲罰力度也很小。使得造假的人即使被抓到,懲罰也是很輕微的。實際上他下次還繼續在造假。它付出的成本很低。」

孫教授說,有些造假案曝光後,受到賄賂的官員往往把事「秘掉」。他說,政府官員若是民選的,打假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西安大略大學的徐教授表示,中國社會有必要重建道德基礎。

「現在中國確實需要重建道德基礎。文化大革命把傳統道德破壞得很厲害,而新的東西又沒建立。大家就覺得好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不一定落實。做很多壞事的人沒有得到懲罰。西方之所以穩定它社會道德一直沒有被破壞掉,而且人們崇尚講真話,做真事兒。何況還有一個教會,你要做壞事兒,上帝還是看得見的。中國人傳統道德並不壞。從孔孟之道一直到最後都在教導人們為善。中國老百姓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做壞事兒是要受惡報的。」

3月15號在媒體曝光的造假案包括:售賣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瘦肉精豬肉、售賣返煉膠輪胎、文物收藏騙局、泰國香米造假、以脫墨紙造餐巾紙……要看懂這些五花八門的造假名目還非有豐富的想像力不行。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