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檢測毒奶 難取信於眾

中國奶粉業在「三聚氰胺」的打擊下元氣大傷,還沒有恢復過來,又遭到「皮革奶」的二度衝擊。官方媒體聲稱,農業部對生鮮乳製品的抽檢沒有發現問題,但這無法說服消費者重建信心,據國內媒體的一項調查,有近七成受訪消費者表示,不會選擇國產奶粉。

「皮革奶」騷動使得內地的奶粉市場「黃」了,港澳的奶粉市場「火」了。但除了從香港購買奶粉到廣州轉賣的「水客」,這對任何人都稱不上是好消息。

民眾的恐慌來源於,中共農業部下發2011年度「生鮮」乳製品質量安全檢測計畫,其中除要求檢測「三聚氰胺」外,還要求檢測「皮革水解蛋白」和鹼類物質,此後,農業部聲稱:檢測的結果,沒有發現生鮮乳品被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等違禁物質的情況。

但公眾已經習慣「深層解讀」中共政府部門發布的信息,「三聚氰胺」奶粉受害兒童的家長蔣亞林說,一定不止一家企業製造「皮革奶」,農業部才開始嚴查。上海一名金女士也透露,她的親人在國內一家知名奶粉企業工作,他家的孩子從不吃國產奶粉。

金女士:「他們的女兒小孩都用進口的奶粉,國內的奶粉他們從來不吃的,因為國內的奶粉,劣質的產品比較多,因為他本來就是在伊利公司做(工作)的嘛,他知道這個生產過程。」

農業部的聲明並沒有能夠重建消費者的信心,近期大陸媒體針對北京一些超市和母嬰用品專賣店調查,結果顯示,七成受訪者在選購嬰幼兒奶粉時,不會選擇國產品牌奶粉。

中國國內媒體紛紛把事件歸咎於現行監管機制失靈。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則撰文表示,政府難辭其咎。她表示,中共政府在「結石寶寶」現象無可遮掩後,才下決心整治「三聚氰胺奶」,但卻令人難以置信的左右開弓,既懲罰了造假者,也以其他罪名懲罰了受害者家長。同時對產生「毒奶」問題的利益根基並沒有追究到底。

據官方統計,因信用缺失嚴重,中國每年因各種「失信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5800億元,相當於中國年財政收入的37%。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同時也成為助長政治腐敗的一大原因。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