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燃」的阿拉伯危機

中東與北非爭取自由的鬥爭似乎正在蔓延。而對交員來說,眼下的戰鬥比最終可能獲得的自由更為重要。利比亞政府對騷亂的暴力鎮壓,導致布倫特原油在週一跤易中大漲2.5%。在利比亞較為活躍的石油公司——義大利埃尼(Eni)與澳大利亞OMV的股價已雙雙下挫5%,儘管它們報告稱,生產並未受到任何干擾。

上述地區某政府出了問題,油價便應聲上漲,已不是第一次。而且,早在阿拉伯獨裁政權變得搖搖欲墜之前,油價的強勁上行趨勢就已然啟動。政治風險或許讓油價的上漲超出了原本的幅度,但我們對此無法確言。

投資者有充分的理由保持冷靜。首先,無論是舊政府還是新政府,維持油氣業務的正常運轉都符合其自身利益。如果反叛者破壞生產設施或輸油管道,就可能喪失民眾的支持。內戰(這種威脅在利比亞切實存在)須另當別論,但所有抗議活動最為密集的國家(突尼西亞、葉門、埃及、利比亞和巴林)的總產量,也僅佔全球供應量的3.4%。即使這些產量中的大部分突然消失,全球其它地區大概也有足夠的剩餘產能加以彌補。

那麼,交易員完全是杞人憂天嗎?倒也未必。如果新政府撕毀原有合約,個別公司可能會蒙受損失。(一些高管與其政治後臺現在一定後悔,當初對利比亞領袖穆阿邁爾•卡扎菲(Muammer Gaddafi)上校表現得過於熱情了。)此外,如果普遍存在的不滿浪潮繼續膨脹,一些規模大得多的石油出口國不得民心的政府可能面臨危險。專家們認為這包括伊朗、敘利亞與阿爾及利亞。這三國的石油總產量佔到了全球產量的8%左右。在沙烏地阿拉伯(佔全球產量的12%),石油大多來自擁有大量什葉派人口的地區,而什葉派被剝奪了許多政治權利。

事實可能會證明,石油、壓迫與槍炮結合在一起,是高度「易燃」的。

本文留言

作者Lex專欄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