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中國壞政策氾濫緣於官員的無知和自私

我要講的題目是「好政策與壞政策」。其實我們在考慮一個政策,如果一個政策我們認為是好的但是效果總是不好的話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我們用什麼標準評判。

經濟學家評價政策時,首先我們承認政策的社會價值本身沒有更多的發言權,它唯一的發言權跟普通人一樣,就是作為一個單個的人。經濟學家評價政策的第一個標準就是政策的結果是與政策的目標相一致還是相反。我們說一個政策是壞的,不是說經濟學家不喜歡這個政策的結果,而是它的結果與政策制定者目標不一致甚至相反。比如說最低工資和限制雇工自由的政策,我們現在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政策不好,因為減少了就業機會增加了失業,其實是對年輕人的最不利。我們說高稅收政策不好,是因為抑制了工作的積極性,不利於創業,阻礙了經濟發展。我們說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包括美國、中國,過去兩年用擴張性的政策刺激經濟不好,是因為它鼓勵了企業家做錯誤的投資決策,最後一定會導致經濟衰退、經濟危機。

我們說計畫經濟不好不是說目標不善,而是說它根本不具有可行性。經濟學評價政策的第二個標準是什麼,我達到同樣的目標是不是成本更低、更好的替代方案,比如說北京市控制汽車為例現在用搖號。經濟學家評價政策的第三個標準,企業家的決策一定基於對消費者的支付決策的預期,這樣來看我們說政府搞的產業政策比如說不好,為什麼?因為不是鼓勵企業家怎麼理解消費者,按照消費者的偏好來制定投資,而是鼓勵企業家根據政府的偏好來決定投資,所以它也不是一個好的政策。

那接下來,我想談一下為什麼政策結果很不理想而且不一致,而且用經濟學的話來講,是不滿足激勵,因為社會當中每個主體都有自己的利益偏好和自己的信息,每個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時候都在利用政策,而不是在執行政策,而很多的政策制定者是被動的,只要是這個就會按他的意圖去做。我們以最低工資為例,最低工資想保護低收入的勞動者,但是企業可以執行最低工資但是仍然可以減少僱員,就是並不能強制我雇多少人,我原來可能雇一千人現在只能雇五百人,實際上是損害了最低收入階層,總的結果是自由放任的沒有政府強制干預的事權政策應該是最好的政策。

我舉個例子,任何一個政策如果限制了企業家創業和創新的政策都不是好政策,因為經濟的增長需要企業家的判斷力、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如果政策對企業家創新精神進行抑制一定不是好政策。任何限制自由競爭的政策,特別是不允許自由進入,那麼它也不是一個好政策。我要特別強調一下,我講的思想邏輯,我們每個人要幸福首先要使別人幸福,但是前提是有競爭,如果沒有競爭你自己幸福就不需要別人幸福。競爭對思想邏輯的運作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競爭。所以國有企業,大量的不是在創造價值而是在耗費價值,所以賺的很多利潤是來自財政的補貼,或者經濟上講的消費者剩餘。

我們誘導企業家尋租的政策都不是好政策。產業政策我們要多談一點,我們很多人包括美國人、海外的人都羨慕中國的產業政策,其實中國產業政策成功並不多,產業政策前提是政府官員比企業家更明白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這個假設完全不成立。產業政策經常變成了尋租政策,也就是說政府官員利用產業政策分配資金,企業家怎麼跟政府搞好關係,怎麼編製可行的方案然後獲得政府的補貼。任何增加政府控制能力的政策,包括財政的能力、資源的能力、土地能力等等,其實都不是好的政策,我們用行政的手段控制價格包括房價,都不是好政策,因為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我們現在要問一個問題,為什麼這麼多壞的政策總是在氾濫?我想大致兩個原因,一個是基於無知或者壞知識的政策,比如計畫經濟的政策,我們追求計畫經濟的目標很高尚,但是因為我們無知,我們不知道一個經濟究竟怎麼運作。這個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政治家、政府官員通常不太喜歡經濟學,我指的是真正的經濟學。第二個壞的政策是基於利益的壞政策,也就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導致的壞政策。企業它的問題出在哪?問題是按照市場的規則你追求個人利益但是必須要為別人創造價值。我講的利益的壞政策就是這些政策導致的後果不是為別人創造價值獲得收益,而是通過把別人的收入拿到自己的手裡,所以是壞政策。現實中我們知道基於無知和利益的政策是互補關係的,很多情況下既得利益總是批著很強的理論外衣。舉個例子包括計畫生育,我們現在要改變計畫生育政策為什麼難?一個是擔心中國人口多了怎麼辦,再一個計畫生育隊伍本身是既得利益。

凱恩斯主義本來是研究短期的經濟波動的理論,現在變成了經濟發輾轉型的理論,中國現在「十二五」制定的理論依據很多就是凱恩斯主義的公式。政府花的錢越多GDP增加的越快,我們本來創造GDP為了消費,但是現在為了GDP而創造消費。投資本來是為了提高效率,我們現在是為了增加需求。貿易本來是為了提高全世界的幸福水平,使得大家在更好的分工下所有國家都得到好處,現在貿易變成了只有出口大於進口才提高GDP,所以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就在這裡找到了理論依據。

我們看一下利益驅動在哪?首先我們看為什麼政治家喜歡凱恩斯主義?兩個原因,第一凱恩斯主義政策可以使政府大把的花錢,第二政治家通常喜歡短期的目標,因為現在的民主體制下,大家知道每個當官的不像過去皇帝考慮子子孫孫的利益,現在只考慮這一屆政府的利益,所以凱恩斯主義為他解決短期利益提供了藉口。企業家也喜歡凱恩斯主義,因為很多企業家自己犯了錯以後他不願意忍受痛快,希望政府多發票子。劉主席放出信貸,企業家一定喜歡。經濟學家為什麼喜歡凱恩斯主義?因為凱恩斯主義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普通大眾為什麼喜歡凱恩斯主義?因為普通大眾不喜歡市場不喜歡競爭,凱恩斯主義意味著市場是失敗的,所以有人來幫助他們糾正市場的失敗。

由此我們看一下中國的未來,未來我們看十年很大程度取決於我們理念,因為我們政策是根據理念制定的,如果我們相信市場經濟我們的未來就會很好,否則像前兩年或者目前的情況,我們對市場越來越多懷疑,對企業家精神越來越多的不信任,那麼我們前途不會好。或者簡單的說我們能不能靠理念戰勝利益?我們知道改革前十年,八十年代是理念戰勝利益,就是我們相信了東西,儘管有阻力也要推行,所以我們改革取得了進步。但是看看現在,現在的情況基本上是利益戰勝理念,沒有多少人在談理念,幾乎所有的政策都出自各個部門自我利益的保護而制定的政策。

那麼如果這個情況不能得到扭轉,那麼未來我們不能太樂觀,為什麼?大家看一下既得利益是非常非常強大的,我們很多既得利益一般都打著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外衣,既得利益可以民族主義的情緒,在中國,民族主義有很深的基礎,我們一打著民族主義的基礎,我們理念就不需要了,其實背後掩蓋起來的是利益。這樣我們很多老百姓就變成既得利益者的人質。真理由此就變得非常脆弱。因為時間關係沒有機會講亞當斯密的話,其實亞當斯密講的非常好。我剛才講八十年代我們很多有理念的幹部,但是那時候比賽誰在幹事兒。但是現在比賽誰在不幹事兒,因為越不幹事兒越安全。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或許我們未來的改革只有在真正的危機出現之後才會發生,當然這是我們不大願意看到的,但是歷史經驗證明也許我們只能如此,我們只有等待。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