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揭秦始皇陵地宮營建面紗(組圖)
根據幾十年的考古勘探、發掘與研究,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考古隊隊長劉佔成日前首次提出秦陵地宮的營建主要分「六步走」,即建設排水設施、挖掘墓壙、佈置墓室、券砌石頂、墓頂封土和回填排水渠等,初步揭開了秦陵地宮營建過程的神秘面紗。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陵從公元前246年秦始皇13歲開始營建,前後38年時間動用數十萬人力。
「從秦始皇陵建設工程總體上看,由於工期時間長,人力有保證,秦陵可說是統一規劃、同時動工的。」曾參加秦兵馬俑一、二、三號坑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的劉佔成說,當時的場面是修地宮的修地宮,搞建築的搞建築。
根據近幾十年的考古調查勘探,發現其陵區總面積達56平方公里,主體工程包括地宮、城牆、從葬坑等,整體布局完整,埋藏豐富。
劉佔成指出,地宮最為複雜,其營建步驟也最為講究,「首先應是排水設施,其次為挖掘墓壙,然後是佈置墓室、券砌石頂、墓頂封土和回填排水渠」。
為何最先建設排水設施呢?據秦陵地區地下水文資料顯示,第一層地下水距地表15米左右,第二層地下水距地表30多米。而最新研究表明秦陵地宮的深度為30米左右。秦陵地區地下水源豐富,如不解決地下水問題,地宮的土壙工程根本無法完成。
劉佔成說:「要隔斷排走地宮周圍的地下水,排水渠應該環繞地宮一週,其深度一定要超過地宮深度,其底部則用不透水的青膏泥密封地下水源。所以說在挖掘秦陵地宮時,首先動工的是排水渠工程,水渠四周圍陵,地宮範圍形成孤島,以利於下一步施工。」
秦陵地宮是豎穴土壙墓,專家利用重力定量技術推算出地宮的開挖範圍為東西170米,南北約145米,深約30米,墓室底部東西80米,南北寬約50米。如果把這個口大底小的土壙粗略計算,要挖掘土方約50多萬立方。
劉佔成說:「當排水系統把地下水通過暗渠坎兒井不斷排出後,就可以在排水渠以內的範圍正式開挖地宮墓壙了。50多萬立方的土方量經過墓道和周壁所留台階而運出土壙,工程量是很巨大的。至於墓壙底部的地下水問題,則可用青膏泥填封,其之上再夯土,夯土表面再鋪磚石。」
墓壙挖好之後就是佈置墓室了。地宮土壙底部約4000平方米的面積,也是經過精心規劃佈置的。
劉佔成說,分區或分室是必然的,首先主室的位置要確定,主室要安排銅棺、石槨、黃腸題湊等,文獻中還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記載,其他一些放置陪葬品的副室或耳室也留有空間,供秦始皇地下享用。
一般的豎穴土壙墓都是用土填實的,但是秦始皇陵物探驗證結果顯示,地宮中存在石質板材。劉佔成認為墓室中存在石質板材可能屬於地宮墓室頂部的覆蓋材料,即地宮應是券砌石頂。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上具天文’的記載也就是說地宮頂部有繪製的天文星宿圖;至於石材來源,則如晉人張華《博物誌》所說‘取於渭(河)北諸山’。」劉佔成說。
券頂之後則是墓頂封土,實際上這是地宮建造的最後一道工序。如今實測小山般的秦陵封土,其底部近似方形,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封土全部經過粗夯。
劉佔成說:「高大的封土堆,象徵著秦始皇帝的威嚴,標誌著秦陵營建工程的基本結束。《史記·秦始皇本紀》:‘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就是講的地宮工程的結束情況。」
至於回填排水渠,則是想使秦陵地宮永久性地不被地下水侵蝕。劉佔成認為,地宮工程一結束就會及時回填排水渠,排水渠底部應回填有很厚的青膏泥層,其上再用土夯實。
「如果我們用考古探鏟鑽探,打過夯土層,穿過青膏泥,必然會見到地下水,不過深度一定要打過30米才行。由於排水渠的回填密封,秦陵地宮內至今仍然沒有地下水患也在情理之中。」他說。
考古專家指出,秦始皇陵在歷代帝王陵中具有獨特位置,弄清其地宮的營建對研究古代帝王建陵思想和中國陵寢文化的發展與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秦陵地宮營建的每一個步驟都是重大的學術科題,都需要不斷地深入研究。隨著今後更細緻的考古勘探與研究,結合物探等最新科技成果,相信對於秦陵地宮的營建之謎一定會得到更科學更確切的結論。」劉佔成說。
- 關鍵字搜索:
-
初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