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農產品價格不應打壓(圖)

通脹加劇突顯一個傳統的矛盾:支持抑制農產品價格的人認為,此舉是控制通脹的必要之舉;反對抑制農產品價格的人認為,抑制農產品價格是剝奪農民收益補貼社會,是損不足以奉有餘,不公平之極。

山東省農業廳經過近期對主要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情況進行了調研分析後,認為山東農產品價格總體呈上揚態勢,但也「反映了農產品價值的回歸」,社會應該理性看待,切忌「過急打壓」。

農產品價格上漲有多種理由,人工成本上升、氣候災害、物流成本上升都是理由,但所有理由都無法掩蓋一個事實:農產品價格上升,根源是貨幣發行量過大。

2010年綠豆等農產品價格上漲,都是金融品價格上升的結果。從2009年開始的貨幣發行量瘋狂上升在2010年表現為期貨市場的小品種農產品價格上升,如綠豆、生薑等小品種農產品。在小麥、玉米等大品種農產品價格上升前,具有金融屬性的小品種農產品價格已經大幅上升,此後,隨著全球貨幣寬鬆預期,小麥等大品種農產品價格上升,由此推升全球新興市場通脹預期。無論是芝加哥期貨市場,還是中國的鄭州期貨市場,毫無例外地顯示出金融市場對農產品價格的主導作用。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農產品價格上升並不是農業本身的作用,而是過於寬鬆的流動性作用於農產品市場的結果。我們在寬鬆的流動性作用下,卻希望農產品價格能夠下降,無異於希望拔著頭髮離開地球。脫離貨幣政策讓農產品價格維持在低位,是計畫經濟色彩在新時代的表現。

農業是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一環,人力資本、農資價格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節節上漲,在此背景下,不可能奢望農產品價格維持在計畫經濟剪刀差時代的低價位。因為,這意味著農村持續貧困,更意味著農業生產還在維持三十年前計畫經濟時代下的格局。中國的經濟變局若被土地綁定,工業時代就無法到來。

當然,在中國目前的CPI結構下,農產品價格無節制上漲意味著通貨膨脹預期惡化。國際上解決農產品價格上漲,有現成的道路。如果抑制農產品價格上漲,就應該給農民補貼,如果不抑制農產品價格,農業就應該走市場化之路。

從美國、歐洲、日本等市場經濟體的情況看,政府補貼是抑制農產品價格上升的不二法門。如美國為了維持較低的農產品價格,保持國際競爭力,以政府補貼的方式人為壓低農產品價格,這使得農產品相對於其他部門產品的價格下降。這會使農業工人的工資率下降。為了維持農業生產,政府不得不進行大規模補貼。其他經濟體的情況大同小異,為了維持農業,各國均進行大規模補貼,這也是國際貿易談判無法進展的根本原因。

只有兩條道路解決農業的市場化問題。一是徹底放棄農業,從具有優勢的農業經濟體進口農作物。所有考慮經濟安全的大國都不會選擇這條道路,以免被他國扼住經濟發展的咽喉。另一條路則是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政府補貼,佔據全球市場優勢。

我國不可能放棄農業,政府補貼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惟一出路,應如山東農業廳建議的那樣,採取措施降低農業物流成本,讓農產品價格跟得上CPI上升的步伐。最後,應實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補助,讓仍然堅持在農產品市場的人可以過上中產階層的生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葉檀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