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溪:心靈的覺醒與國家的願景(之一)
【看中國記者張正採訪報導】新年伊始,在大紐約區海外臺灣人筆會第七屆年會暨新年晚會上,應邀來訪的臺灣大學著名的經濟學教授張清溪博士,做了題為《心靈的覺醒與國家的願景》的精彩演講,受到聽眾的熱烈歡迎。下面是演講的部分內容。
文化經濟學
張教授說:經濟學的主軸是經濟發展。所以,經濟學家非常關心「什麼因素決定經濟發展」?機器設備,投資、人力資本、技術等?是的,這一些,經濟學都有論述,都有貢獻,那麼,經濟學經濟學與心靈、文化、精神有什麼關係嗎,答案是肯定的:有。
1992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人力資本的大師、芝加哥大學社會經濟學教授GaryBecker)研究經濟發展,將人力資本結合在一般社會經濟學教模型裡,但仍有不能解釋的部分,他令它為luck;最後研究的結論是:決定經濟發展與否的關鍵因素,就是這個運氣(luck)。這等於承認:經濟學家不知道導致經濟變化真正的決定性的因素是什麼。
那什麼是決定性的因素呢?美國第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1970年)、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經濟學教授薩謬森(PaulSamueslon.是經濟學領域一位標誌性人物。他在經濟學領域中的貢獻與影響幾乎無處不在,被人們稱為經濟學界的最後一個「通才」。在頒發給薩謬森的諾貝爾獎題辭中提到:」在經濟學理論之科學分析的層次提升上,其貢獻遠較當代其他任何一位經濟學者為高。」他年輕時是數理經濟學家,到老年時提出了「文化經濟學」。薩謬森的文化經濟學主要論述了:文化是否影響經濟成果、影響程度,以及它與社會制度之間的關係。主題包括藝術和文學作品、宗教、社會規範、社會資本、以及形形色色的社交網路;行為和思想是如何學習、傳播、承傳、發揚。制度是關鍵因素之一。從制度面而言,共產主義就是錯誤的制度,所有的共產經濟,不論東方、西方,發展國家或落後國家,全部都失敗,可說已經蓋棺論定。
但是,非共產國家也有成功、有失敗的。經濟學家也研究宗教的影響。Harvard大學的RobertBarro與另一位教授的研究,證論宗教信仰對經濟有顯著的正面效果。他們分析了1981-1999的五十九個國家,結論是信仰提高了生產力,從而促進了經濟發展。一個例子是美國與歐洲的比較:美國之強大,5%人生產出43%的經濟、擁有40%的科技與50%以上的全球軍事力量。這應該與其宗教信仰有關。美國有90%以上有宗教信仰;建國以來43總統都信上帝;47%的人每週上教堂一次以上,而歐洲則不到10%。
社會資本
經濟學討論文化,還不是顯學。但越來越多人注意到,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還不能解釋為何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經濟發展。其中一個因素是「社會資本」。
社會學家有兩種社會資本的定義:一是人際關係、社會關係;二是存在於社會(不是在個人、公司、企業)且有助於經濟的東西。就是誠信,人與人間的信任。前一種社會關係,對個人有用,對社會不一定有用,因為你跟他關係好,他把生意給你了,就不給我了;說不定我拿做得比他好,那這種關係對社會反而有害。第二種定義,經濟學從「交易成本」的觀點,解釋誠信有助交易,從而做分工、專業更深入。這也是經濟制度的核心:誠信、倫理、道德。
(待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張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