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思考:成為一個加拿大華人移民意味著什麼?

 2010-12-21 02:1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從1788年開始(一說更早),華人開始步入北美這塊富饒美麗的土地。到了1858年,華人已經大批湧入加國尋找夢想中的「金山」,15000人修筑加國太平洋鐵路、81000人被迫繳納50元到500元的人頭稅,這些數字已經成為歷史,但是加拿大華人社區隨著這些數字成長起來,成為構筑加國多元文化社會的一個最重要的社區之一。

加拿大的華人移民在20世紀的最後20年激增了五倍,90年代以後,華語在加拿大已經成為僅次於英語、法語的第三普遍家庭用語。回溯加拿大的華人移民歷史,可以從19世紀中葉說起,華人移民在當時表現出與美國相同移民模式,來自中國閩粵地區的華工前來淘金,也投身建設太平洋鐵路之列,直到1885年渥太華聯邦政府為了抑制華人大量的移民,開始向華人移民收取人頭稅,不斷增加的金額(從50加元到100加元,甚至500加元)讓華人移民的生活陷入困境,但移民風潮不減。在眾多法案的排擠下,華人一邊辛苦生存,另一邊向加拿大政府爭取自身權益的運動也從未停歇。 二戰之後廢除許多排華的法案,到70年代加拿大確立以多元文化為其國家之意識型態,華人移民風潮更加興盛,而大批的華人也在加拿大逐漸走向主流社會, 在政治、商業等各專業領域,皆有突出的表現。

在很多人的想法中,文化是一個跟自己沒有多大關係的問題,因為文化課題太抽象太廣大了。但其實是,文化可以是細小的粒子,因為每個人都能尋找自己的文化根源。就像卑詩大學少數民族和跨文化研究4年級學生Rosalyn Cua寫的「Do you speak Chinese?」就道出了作為一個加國華人身上所承載的文化之痛。早在1999年,她就在她的博客中寫道:You see all those Chinese kids speaking English, even to their parents? Oh so sad, they never learned their own language. You’re lucky you know your language. Speak Chinese and instantly you gain the respect of your people. Speak English and you’re no longer a part of us. Never betray your own culture! 確實是這樣「永遠都不要背叛自己的文化(之根)」,儘管你出生在加國,儘管你很小就來到加國。文化承載是一種痛苦還是一種幸福,恐怕只有承載的當事人才能體會。

生活在說別種語言的國家,學會並掌握這種語言當然是生存的基本,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掌握另一種語言非得要以犧牲母語為代價。華人的幸運在於華人還有自己的語言,一些非洲國家人士就不那麼幸運了,儘管非洲文化歷史悠久,是文類歷史的發源地之一,但是長時期的殖民文化讓很多黑人國家永久喪失了其母語,他們的文化之根只剩下圖騰,英語或者別的西方語言已經成了他們的母語。

在全球化信息共享的今天,想法設法保持自己的文化之根顯得重要無比。法語在英語全球化推 廣中施展全身本領保住自己的地盤,就是英語語種文化體系本身,也有保留自己文化的憂慮聲音,比如U2樂隊主唱BONO就利用一切場合宣揚他深深喜愛的愛爾蘭文化,不肯讓英國文化腐蝕他的文化之根。今天生活在加國的華人第一代之後的二代直至五、六代,有多少還能講一口正宗的廣東話或者國語普通話? 在當今這個時代這個多元文化並存共享的社會,會講2種以上的語言本不是難事,關鍵看你想不想證明自己的文化之根。筆者的一個同學,來自歐洲,會講3種語言,他的父親來自羅馬尼亞,所以他會講羅馬尼亞語,他的母親是匈牙利人,所以他也會講匈牙利語,當然,在這裡生活的他自然會講英語。

不只是語言,文化之根的範疇大得驚人,你可以是個西方文化的正宗發揚者,但是你要有所不同,你要有所創建,你的文化之根就是你的靈感來源。今天生活在加國的華人藝人,華人名人,他們的成就經常來自他們的文化之根的範疇。文化可以是你成功的基石,有的時候也是你受到歧視性待遇的主要原因。因為你的華人面貌、因為你的華人背景,在學校、在工場、在辦公室,你都有可能受到所謂主流社會的歧視性待遇。即使你出生在加國、即使已經是第五代華人、即使你不會講任何一種華語。

150年來,華人在這塊土地上有多少感天動地的故事、有著多少催人動情的生活片段,這些生活點滴數以萬記,今天,CCNC申請到加國遺產部的一個項目,大家有機會把自己或家庭的往事以錄像、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 支持和爭取那些被壓制的權利、分享他人的生活故事、激勵華人社區在加國的成長。今天大量的加國華人移民可能單純來自一個地方,比如大陸、臺灣或者香港,但是老一代的華人移民中卻是經歷曲折,他們可能輾轉幾個國家,比如是印度華人、泰國華人、越南華人、菲律賓華人、澳洲華人、歐洲華人等等,他們的經歷更讓人覺得族裔的合作和融合是非常重要。這也是CCNC當初為什麼要先申請了加國亞裔文化網路項目的重要原因。

150年裡,我們難得有一個強大的聲音來向主流社會表達自己、難得有一個強大的來自華人社區的聲音來證明自己。而今天就是一個機會。華人的成長需要一個強大的基本共識,它當然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意見,但一定是有基本共識。像人頭稅抗爭運動中,時間之長足以證明華人在主流社會中維權的不容易。

從1984年一個華人走進卑詩省維多利亞區的國會議員 Margaret Mitchell的辦公室問他能不能拿到半個世紀多以前繳納的不公平人頭稅的賠償金開始,到2006年 6月22日總理在國會向華人做出「FULL APOLOGY」,時間跨越22年。當中有不少華人組織為之奔走、上訴、集會、出書、拍攝記錄片(移山,moving the mountains,1994年)、引起主流媒體關注(CTV專題,2000年)、華人國會議員提出C-333議案(2002年),多少心力、多少財力、 多少人力的投入才能解決這個被列入加國歷史20大之一的事件。其中臨到事件關頭還差點因為兩個爭功的主要華人社團的爭吵而讓這個歷史事件的早日解決失之交臂。要說150年來的加國華社歷史要有什麼經驗教訓,當然不是個人如何成功地夾著尾巴做人謀生活,而應是以群體的強大聲音謀華社的存在、尊嚴和權益。

從現在起已經開放的華人文化網路上我們可以看到,華人真的人才輩出,特別是年輕的一代,他們有激情、有才華、有思想、有追求,在加國這個老一代尋找更好生活、 年輕一代賴以創業的國土上,華人的生活真是有聲有色。比如在網站的「SHOWCASE」項目裡,我們看到有年輕的扎根於多倫多的 6人樂隊組合----A Collection of Rice (米物集錦),他們的演出內容涵蓋搖滾、爵士、靈魂音樂等流派。新一代的電影人也試圖尋根找出華人的立足點,多倫多的May Chew and Anice Wong 拍攝的文化尋根片Chasing Chinese (追尋華裔),而他們本身就是約克大學新畢業的電影、文學專業的華人學生,像其他族裔一樣,他們也利用電影語言來詮釋「成為一個加拿大華人意味著什麼?」 這樣一個難解的話題。而這,不僅僅是他們要尋找的答案,也是所有在這裡生長、生活的華人要尋找和求證的。這樣的嘗試將來會有更多,也會更加引起人們的思索。

這樣的在加拿大長大、或者生在加國長在加國的有為年輕人還有很多,他們不甘寂寞,在工作之餘,會回味自己的根基在哪裡,他們去中國尋根,試圖在片紙只瓦之中找尋自己的靈魂歸屬。他們個人的尋根是整個華社求證自己的一個縮影,他們在這裡創業、在中國尋根的行動只是證明自己的心靈歸屬,他們用這種歸屬感來救贖和寄託心靈。這樣說來,這個文化網路項目只是整個華社尋找自我的一個影子,一個開端,但是是一個很好的開幕。這樣的開端持續下去,華社的文化之根才不會拗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