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資本積聚之路
【看中國記者陸蕊報導】紅色資本與紅色資本家是與政權和權力相關的經濟概念。簡言之,靠國家權力積累起來的資本叫紅色資本,其可以被進一步分類為國家資本、集團資本、企業資本。掌握和應用這些紅色資本的個人或集體則是紅色資本家。
一、紅色資本的積累難避與民爭利之嫌
中國財政收入在2003年首度突破2萬億元,2005年又突破了3萬億元,2006年接近4萬億元,2010年突破5萬億元大關,財政收入的增長遠遠超出了經濟增長速度,這些收入是怎樣積累起來的呢?以下的資料與分析告訴您,是靠犧牲居民的消費與福利換來的。
一般而言,人均國民收入越低,財政收入佔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就越低。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排在世界第128位,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也相應地應當排在後位,事實並非如此。
與發達國家比較,以英國為例,它的財政收入大約佔到國民收入的39%左右,其中包括大量的福利支出,例如:失業保障、全民免費醫療、中小學免費教育、大學的低費教育以及助學貸、全民退休保險等。而這些在中國的財政支出中是微不足道的。扣除掉這些不可比因素,英國財政收入的比重則低於中國的21%。其它發達國家的情況也大多類似。
與中國類似的國家比,印度財政收入佔國民經濟的比重為11%,俄國的比重為18%,巴西為23%,泰國為14%。在通貨膨脹、失業率上升、百姓生活下降的情況下,唯有增加就業和消費才是順經濟規律而行,中國政府背道而馳,難避與民爭利之嫌。
二、海外融資、國內集資──紅色資本的不歸路
允許地方政府在海外設立融資機構是中國政府改革開放後的一項優惠政策,政府實際上是在拿國家信譽做擔保。所以說,海外融資失敗並不是因為融不到資,而是融到的資成本太高或使用不當,無力償還。首先,相對於國有銀行貸款來說,海外融資的成本是高的,因為在相同成本條件下,海外融資更容易流向市場經濟成熟的國家。
但國有銀行資金有限,海外融資成本再高、代價再大也有人要融,也有人要投,買方市場造成了成本上升的另一種因素。其次,使用融資的企業並沒有好的項目,企業負責人只要有錢花就行,還錢那是以後的事,他只對自己的職位負責,而不對當時的引資負責,還不上大不了丟職。所以,政府只能令集投、融資大權於一身的信託投資公司關張,給企業挂賬。
國內集資是民間資本積聚的一種有效形式,然而集資的前提並不是因為集資者有好的項目需要發展,而是因為集資者是否能手眼通天從政府那爭取到集資的權利,當然,如果順利的話,不僅能得到允許,還能得到政府的幫助和宣傳。至於還不上的集資款,那只是一組數字而已。最近的、影響最大的「蟻力神」就是典型的集資失敗案例。初期,為了擴大影響,集資款是有收益的,即使賠錢也給,當人們都湧來的時候,轉眼間集資款就變成原來的70%了,再退到50%,乃至血本無歸,百姓上告無門,集資者財富倍增,毫髮未傷。可以說,國內的集資是因為集資者信譽無保障而自斷財路,或者說是民間自發停止的。
三、紅色資本家
按照中央企業「委託代理」機制行使權力的紅色資本家,兼有企業法人和國有資產代理者的的雙重身份,他們一般只對利潤負責,無暇顧及企業生產環境和職工生存環境的變化,因為他們的收益是按利潤的比例取得的,有些國企大佬的年收入甚至達到幾千萬,還自我解釋說不多。
難怪有的職工博客這樣寫:企業黨委書記是行政的應聲蟲,工會主席是御用工具,廠長主宰生殺大權,三駕馬車一齊衝著工人,動輒拿下崗大棒打工人,一切民權民生全被踩在了極端資本的腳下。筆者以為,紅色資本在此種情況下還原成了權力資本。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