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明清中國人其實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 (圖)

 2010-12-17 01:1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閉關鎖國」心態的另一種表現是對外國事物的抗拒。中國教科書愛用「中國人閉關自守、故步自封、對外國事物缺乏興趣」來解釋為何西方製造品在明清沒有市場。但實際上,情況並非如此。很多例子顯示,明清時代的中國人對外國事物充滿好奇心,並積極吸收西方較先進的技術。

明末清初的鑑賞指南列舉了很多值得收藏的外國製造的商品,其他各類書籍亦顯示了中國人對外國產品的興趣,西方的時鐘、眼鏡、菸草瓶和西洋緞子等在中國的上層社會都很受歡迎101。清初的朝廷工場曾聘用多名耶穌會傳教士製造西方的定時器和玻璃器皿,後來他們逐漸被中國工匠所取代102。到了18世紀,俄國和北美洲的毛皮製品在中國也風靡一時。此外還有來自東南亞、印度、中東和太平洋島嶼的魚翅、燕窩、黑胡椒、香料、珍珠和檀香木等,在明清都有不少市場。

除了消費品外,明清對西方科技也深感興趣,最顯著的莫過於天文曆法和大炮鑄造技術。在天文曆法方面,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龍華民、湯若望和南懷仁等曾翻譯和編著多本關於西洋天文曆法的書籍,並引進西洋天文儀器,促進了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和曆法的改良。

明末清初之際,戰事頻繁,急需先進的熱兵器。明朝從萬曆年間起,已進口西洋大炮,後來中國工匠更在葡萄牙人的指導下,在澳門鑄造大炮。明亡後,湯若望和南懷仁等繼續幫助清朝製造大炮來應付戰亂(見第六章第一節)。

中國人對西方的數學、機械工程和船隻設計亦很感興趣。明清時期有多本西洋數學和機械工程學的著作,經耶穌會傳教士口授、中國人筆錄的方法,被翻譯為中文。只有在船隻設計方面,由於當時的中國造船技術並不落後,因此在這方面較少學習西方。

在地理學方面,利瑪竇在萬曆十二年(1584年)繪製的世界地圖,加深了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康熙更指令西方和中國人員共同編繪一幅全國地圖。編繪組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成功繪製出一幅水平極高的《皇輿全圖》。

在建築方面,清廷也聘用西洋建築師,其中最傑出的作品莫過於義大利宮廷畫家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參與規劃設計的北京圓明園。只可惜圓明園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燒燬。

從上述諸多例子可見,明清絕對不是抗拒外國事物和知識。如果說明清的知識份子不接受西方科學,那主要是因為羅馬教廷反對新科學,當時耶穌會傳教士傳入中國的不是伽利略和牛津的尖端科學,而是一些新舊參半、自相矛盾的理論(見第七章)。

至於英國工業革命的新發明,中國人要到19世紀才有機會接觸到它們。1793年訪華的馬嘎爾尼使團的首要任務是增加英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但如果細心察看馬嘎爾尼使團攜帶的商品清單106,我們就會發現它包括了很多日常用品及奢侈消費品,以及一些耶穌會傳教士已傳入中國的天文和數學儀器107,但並不包括任何在工業革命期間出現的新發明,像珍妮紡紗機(1764年)、水力紡紗機(1769年)、瓦特的蒸汽機(1769年)和騾機(1779年)等。這些當時最先進的機器在中國理應有很大市場,但使團卻沒有攜帶它們,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18、19世紀的英國既抱怨英國對清朝的龐大貿易赤字,但又禁止國民輸出工業革命期間發明的新機器。

馬嘎爾尼使團沒有完成使命,但這並不是因為中國人對外國商品不感興趣。馬嘎爾尼本人曾對中國人作出過這樣的評價:「我從沒見過一個比中國人更充滿好奇心、酷愛新事物、致力使自己的生活更舒適方便的民族。」

来源:《被誤解的中國:看明清時代與今天》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