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物價漲 中英街人潮湧

近月,大陸CPI漲幅一浪高於一浪,沉寂多年的中英街也隨之再度熱鬧起來,店舖人頭洶湧,整條街每天人流從過去不足千人,增加到目前平均4千多人,週六、日更達到6、7千人,翻了數倍。

進入12月,節慶氣氛漸濃,來自廣州、東莞、中山等地的居民,把中英街當成了避「潮」的港灣,小小界街隨處可見人如潮湧的盛景。

週六下午4點,深圳家庭主婦王女士從中英街出來,兩部小推車將汽車後備箱裡裝得滿滿。這些不是奢侈品和進口化妝品,而是價值千元的生活日用品。她心滿意足地向記者算起帳來─某品牌面膜深圳賣70元人民幣,中英街只售50元港幣,加上匯率差價,便宜近26元。某品牌小麥草蘆薈汁1升裝,單價10港元,比香港超市零售價都便宜近5元。需求量較大的奶粉,安怡成人奶粉小罐在中英街售價也僅90港元,比深圳便宜近2成。

走在中英街寬6米,長250米的界街上,只見萬頭鑽動,一派生意興隆的景象。深圳方的店舖雖仍關門歇業,但港方店舖大都重新開張,不少店舖雖然仍掛著賣黃金的招牌,但已不做黃金生意,改行賣藥品、日用品。工作日期間,遊客和從深圳來購物的居民比例各佔一半。

經營日用百貨生意的港人巫女士表示,11月以來生意好得出乎意料,週末高峰期銷售額近萬元,收銀員幾個小時沒停手。一位售賣皮具的香港老闆陳先生稱,外地遊客也明顯增加,旅遊箱包銷量很好,「幾百元一個的箱包,每天比過去多賣20來個,遊客大多買來裝日用品方便託運。」

「這條250米的小街,見證深港市民生活幾番起落。」中英街社區工作站站長劉偉強感慨道。他說,在人民幣升值、物價上漲的大環境下,香港與深圳物價倒掛,傳統的消費模式迅速發生改變。大陸居民尤其是深圳居民赴港消費的模式,正由一年幾次的觀光購物,改變為一年多次日常消費,購買的商品也從珠寶首飾等高端商品轉為日常用品,這批消費大軍無疑為2010年香港的零售業注入一劑強心針。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