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創新:中國巧取豪奪西方技術(圖)


麥克格萊戈爾

中國政府制定實施的本土科技創新政策正在引起發達國家越來越大的憂慮。西方政府和高科技公司擔心,北京大力扶植本國科技創新將導致中國投資環境惡化,逐漸對外國產品和技術關上市場的大門。

全球商業諮詢機構安可攻關顧問公司的資深產業政策專家麥克格萊戈爾說,中國制定實施的「本土科技創新」政策在國際社會引發巨大的爭議,導致貿易摩擦。他表示,中國通過「引進」和「吸收」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實現所謂「本土創新」,實際是在巧取豪奪國外先進技術,然後再通過龐大的政府採購項目中本土創新優先的政策,對外國公司的科技和產品關上市場大門。

麥克格萊戈爾是在香港美國商會舉辦的研討會上說這番話的。他表示,中國「本土創新」的口號和宏觀規劃是2006年正式提出的,但是直到北京最近動員國家力量實施這項政策的時候,外國政府和公司才開始逐漸認識到它的嚴重後果。

北京:本土創新是民族復興的關鍵

2006年中國政府制定了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科技發展引擎,到2050年實現全球科技領先地位的目標。中國官方把這份規劃稱為中國科技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基礎。

國際知名的中國產業政策專家麥克格萊戈爾說,其實這份規劃一問世,就引起專業人士的懷疑,因為這項規劃明確宣稱,中國實現本土創新的一個關鍵手段就是巧取外國的先進技術。

「吸收消化」是巧取西方技術

麥克格萊戈爾說:「令世界感到不安的是,他們所說的創新包括‘創新’、‘合作創新’和‘再創新’。如果說‘合作創新’還說得過去,還屬於公平交易的話,‘再創新’則引起高科技公司的嚴重關注,它到底是什麼意思?規劃明確宣稱:‘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不強調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技術進口注定會削弱國家本土的研發能力。」

麥克格萊戈爾認為,國際高科技公司有理由感到恐慌,因為根據這樣的規劃,外國公司把先進技術出口到中國,就意味著這些技術將被消化吸收,變成中國本土的技術。麥克格萊戈爾說,許多高科技公司都認為,「國家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其實是對外國科技進行大規模巧取豪奪的藍圖。

專家:民族主義取代開放合作精神

麥克格萊戈爾表示,隨著這份規劃的全面實施,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展現出的開放和國際合作的精神不見了,技術引進和國際合作方面的一系列具有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法規陸續出臺。

他說:「中國調整了它的發展途徑,建立了產品檢驗標準和反壟斷法來強化本土創新,要求外國產品進口時必須附帶技術轉移的條件,增加與本地企業技術合作的內容等等。這些產業政策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政治運動,推動中國企業迅速消化吸收外國先進技術,成為全球經濟舞臺的競爭者。」

政府採購計畫鼓勵本土創新

在諸多促進「本土創新」的產業法規中,引起國際社會反響最大的當屬北京在龐大的政府機構採購項目中強調本土創新優先的政策。這項政策要求企業如果希望在政府採購項目中享有優先資格的話,其產品必須擁有中國的商標和知識產權。

這項措施在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反響。美國貿易副代表馬蘭提斯表示,中國計畫利用其龐大的政府採購項目來促進中國本土創新,這是美國商界面臨的來自中國的最大挑戰。通用電器總裁伊梅爾特報怨,中國保護主義傾向越來越嚴重。德國西門子總裁羅旭德和其他德國大企業家在今年7月溫家寶總理訪問德國時,曾當面提出這個問題。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