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調高商品期貨保證金 控制物價效果遭質疑

中國三大商品交易所從本星期一起,調高多種商品期貨的交易保證金以及部分商品的交易手續費,以配合當局穩定商品價格的政策。有經濟學者質疑,政府在短時間內頒布連串壓抑物價措施是否能有效抑制通脹。

在中國總理溫家寶上週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加強農產品期貨和電子交易市場監管之後,中國三大商品交易所,包括上海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和大連商品交易所,從本週一起,同時調高多項商品期貨的交易保證金。

包含的商品種類從天然橡膠、黃金、燃油、各種金屬到黃豆、玉米、菜籽油等,並同時調高了部分商品的交易手續費,以及擴大漲跌停板幅度。而原來商品手續費減半的優惠措施也一併暫停,上海期貨交易所並將手續費由原來的單邊收取改為雙邊收取。

香港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龐寶林對本臺記者說,中國多種商品價格波動劇烈,令市場的投資者風險加大,有關措施,相信除了是當局希望能透過提高交易成本,壓抑投機炒作外,還要降低商品價格大幅波動所帶來的風險。

他說:「成本增加了,風險降低了一點了。」不過,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鄭國漢則認為,調高交易保證金等措施,對壓抑炒風效用有限,因為暫時還看不到中國境內物價上漲有暫緩的跡象。

他還說:「因為他看好這個價格是往上升,所以他們就加進來火上加油吧。」

事實上,多個期貨交易所自七、八月已經陸續發布不同商品的調控措施,例如上海期貨交易所就把鋅和天然橡膠當天開平倉的手續費由單邊改為雙邊,鄭州商品交易所也調高了部分棉花的交易保證金,但依然無法抑制天然橡膠和棉花等價格走高。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研究員朱文暉認為,中國通貨膨脹的基本原因是資金氾濫,引致炒風加劇。

他說:「通脹是前段時間鈔票發多了,我覺得。」

鄭國漢也認同,資金過剩是通脹惡化的主因。

他說:「財政方面的刺激也有,貨幣政策的刺激,所以長期刺激起來,我覺得這應該是主要原因吧。」

鄭國漢認為,中國政府接連推出壓抑物價的措施,可能因為通脹率已經超過了官方所公布的百分之四。

他說:「這個數字還是不能反映,你看個別的,部分的可能遠遠超過百分之四。」

他還表示,中國當局應該已經認識到不盡快有效控制通脹,有可能會引起社會不安定。

他說:「因為通貨膨脹它會影響到社會的不安定,同時還要引起這種投機的活動。」

他建議,中國政府不應只透過行政干預或提高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壓抑通脹,還應透過減少投資、直接提高利率及增加商品供應等多方面著手,才能更有效控制物價。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