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游資炒作物價的推手

究竟誰是農產品價格上漲主推手?多個部門曾經認識不一。發改委認為游資炒作是主因;而農業部官員表示,炒作不是農產品價格上漲主因;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更認為農產品不具有投資品的特性。顯而易見,如果診斷不一樣,對於「價格瘋漲病」的治療就不一樣,相關部門能否進行一次會診?

天氣原因、供需失衡、游資炒作是不同部門眼中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推手,但我更認同游資炒作,原因很簡單,從基本面上看供應並不短缺,而價格卻是輪番上漲,農產品市場更是頻現投機者身影。可以說,游資炒作推高這一輪農產品價格,已成為部分官方機構與經濟學界的共識。

那麼,誰又是游資炒作的推手呢?這個問題似乎不言自明:貨幣發行過量。但我們不能把板子打在貨幣身上,而應該去追問發行貨幣的人。

為應對後金融危機,監管者不斷出台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這些政策的本意是刺激經濟增長、支持實體經濟,然而,大量游資炒樓、炒農產品,人們禁不住要問,貨幣發行量為何沒有根據實體經濟需要「量體裁衣」?監管者發行的天量貨幣究竟多少真正進入了實體經濟?

為避免貨幣超發引發物價繼續上漲,金融監管者一方面採取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手段來收縮流動性,另一方面嚴查信貸資金炒作農產品。但這些舉措到底能收到多少實效還是一個未知數。因而,金融手段調控物價的力度和頻率還值得反思。

經過金融手段調控,是否意味著農產品價格就能回歸理性?答案顯然是「不一定」。因為是多頭資金參與農產品價格炒作,既有國內資金,據說又有國外游資。毫無疑問,多頭資金炒作農產品也與我們長期以來的投資渠道過於狹窄有關,而國外熱錢流入農產品市場也與缺少監管有關,有關部門不該為此深刻反思嗎?

在有關部門連出重拳控制物價的背景下,國際著名投資銀行高盛集團日前在最新報告中,大幅上調了大豆和棉花價格預測,而調整後的玉米、大豆和棉花價格預測遠高於此前的遠期價格曲線。高盛集團這次上調農產品價格原因是「耕地戰爭」。這是因為,中國各地的菜地減少,已經讓公眾嘗到了蔬菜價格快速上漲的苦果。當城鎮化、房地產與農產品爭奪有限的耕地時,我們不得不從農產品價格上漲中去反思耕地問題。以北京為例,北京市郊的菜地面積已從17萬畝縮減至1萬畝以下,蔬菜自給率僅為10%。我們是否進行過這方面的深刻反思?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