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看似自發的天意安排,包括馬列主義所謂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儘管戰國時代在中國有《秦記》所載前476年、三家滅智的前453年、《資治通鑒》所說三家分晉的前403年三個不同的說法,但中原禮制強國晉國分裂削弱以給秦國強盛讓路,之後魏國李悝變法以給秦國鋪路的歷史安排都很顯然。所以秦國得以用商鞅、張儀、範睢、白起、李斯而強大,逐步滅掉六國而廢除宗族貴族制。
戰國踩春秋腳後跟,諸侯尊王攘夷的稱霸方式轉換成為各自稱王兼併的爭雄方式。戰國初期炎黃子孫•華夏族人的上百個國家只剩下十幾個國家,其中齊、晉、楚、越四國有四分天下之勢。但就在這時候歷史突然像游泳的人抽筋,勾踐去世之後越國衰微,三家滅智後晉國衰微和三家分晉,繼而田氏代齊、燕國崛起。這時候晉國的接班人是閃亮的政治新星魏國。魏國文侯當政時,用儒生李悝在庶民議政和讀書參政卻又「禮不下庶人」的歷史背景下變法。李悝選賢任官以廢除貴族世襲制,作《法經》六篇以刑法治國,使魏國顯赫一時。魏國用李悝為相時同時封儒生吳起為將,拔五城震懾秦國。吳起做官心切,在魯國殺齊妻求將不得重用,來魏國屢立戰功卻遭貴族陷害,到楚國變法使楚國強大卻遭貴族殺害。當時中國凡文化發達之地變法都因貴族制阻隔而擱淺,促成商鞅變法和秦國中興。
商鞅原本也不是非要實行法家的霸術,他起初也不叫商鞅,是帶著李悝在魏國的未竟事業到秦國,依照《法經》制定秦律之後有功於秦國受封於商(地名),才被叫做商鞅的。商鞅跟吳起一樣,也是衛國人,姓姬氏衛名鞅(姬衛鞅),是衛國卿大夫的兒子公孫一族,所以又叫公孫鞅。在儒家和墨家同為戰國顯學時代,貴族公孫鞅自然是儒生,跟李悝、吳起一樣。以法治國是戰國時代禮制失控後不得已而為之的改良,如同仁心復禮(克己復禮)是春秋時代上蒼給齊桓公安排管仲、給魯國安排孔子,給鄭國安排子產一樣。公孫鞅是兩個wei國(衛國和魏國)諸侯排除不了廢除世卿世祿制的貴族阻力,選擇不要之後,才在秦國成了商鞅。
公孫鞅以衛國卿大夫的身份在魏國坐冷板凳之後,於前361年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他是談儒家王道談得秦孝公瞌睡然後才談變法之霸道的。秦國這時候在秦穆公稱霸之後約300年了,雖然土地可與楚國比遼闊,卻在文化經濟上最落後:沒有儒生,商業欠發達。相比戰國七雄,秦國這時候惟一突出的就是秦孝公變法圖強的決心。就憑這,公孫鞅徙木立信之後,於公元前356年、350年兩次變法,廢井田、開阡陌,改革世襲卿位和祿田的制度,實行君權任免官員的郡縣制,獎勵開墾耕地和作戰立功,實行有違儒家禮教的連坐之法和刑上大夫的酷刑(太子老師公孫賈臉上被刺字,公子虔被割掉鼻子)。嚴刑峻法20年,秦國大治。
公孫鞅受封地商等15邑,成了商鞅。商鞅因冷酷於孝公死後遭車裂嚴刑報復。商鞅雖死,但人亡政存。商鞅新法強行廢除了卿大夫壟斷土地和官職的特權,革掉了以德治國、以禮教化貴族的周朝傳統,使秦國成了「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君主制庶民國家(非奴隸制公民國家):黎民百姓不再有涇渭分明的界線,整個秦國被變成農田開發區和軍功受獎國。秦國由此超越魏國成為七雄之首,成了法治大國。
秦國成為中國戰國時期的超級強國,猶如今日的美國,不僅因為有商鞅變法,更有商鞅之後張儀、範睢、白起、李斯等歷屆相國(丞相)對變法的認可。魏國率先變法並因變法而超級強大,之後趙、楚、齊、韓等國都先後進行了君權變法,但都沒有從根本上觸動世卿世祿的封建食邑的貴族制,所以往往一、兩代諸侯變法之後,卿大夫貴族就聯合起來廢除了變法或者使變法大打折扣,所謂人亡政息。惟獨歷史安排的秦國,鐵工具生產方式之上居然出現了另類社會形態。張儀、範睢、白起、李斯們都是外國人,卻被天意安排來秦國接力廢除封建制並推而廣之。
商鞅變法之後,先是魏國人公孫衍率秦軍打敗魏國,佔居河西地區,打開了秦國東進中原的門戶。但公孫衍被魏惠王重金賄賂,率秦軍西征遊牧民族。這時候張儀,即張魏儀,另一位魏國貴族後裔,來到秦國向秦孝文公指出:西征這時候是貽誤東進的戰機,一旦魏國喘過氣來,秦國再想東進就難了。於是張儀成了商鞅之後秦國的頂樑柱。公孫衍被排擠回歸魏國。
公孫衍開始推行魏、齊、楚三國從北到南聯合抵抗秦國東侵的合縱術。張儀憑口才和連橫謀略,在商鞅變法奠定的耕戰實力基礎上,側重外交手段,演戲似地利誘和遊說魏、楚、齊三國親秦,利用大國和小國之間的矛盾,成功破壞了公孫衍、惠施先後進行的多次抗秦的合縱術,拆散公孫衍的魏齊聯盟與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與魏、趙、韓、燕、楚五雄的合縱。張儀在秦國先做客卿,後任秦國第一任相國,輔佐秦惠文公稱王,耍手段玩騙術,明做魏國相國,暗地推行連橫術,西並巴、蜀,東騙楚國,使秦國「東拔三川之地,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威名震懾六雄。公元前309年回魏國病逝。
歷史其實給了文化和經濟先進的中原地區晉國的代理魏國更多的機會。由於魏國貴族重工商機智和個人自由,李悝變法沒能持續,吳起大才不能施展,才有商鞅變法促使秦國成了農業和軍事的超級強國。張儀雖然有才,公孫衍合縱術如果能像張儀連橫術在秦國那樣被魏、齊、楚、韓、趙、燕六國貫徹,秦國不要說東進,就是被滅掉也無話可說。可嘆六雄不齊心,更嘆魏國失範雎。
範雎,魏國庶人祁範雎,當屬於魏國在關鍵時刻走失的最重要的對魏、齊、楚、韓、趙、燕六國最具有危害性的人才。範雎當初非常想為魏國建立功業,因家貧無法得見魏王,投在中大夫須賈門下當門客,因愛國而拒絕做齊國客卿,卻被須賈所誣,歷經拷打磨難死裡逃生之後輾轉入秦。公元前266年輔佐秦昭王,出任秦國丞相十多年,其「遠交近攻」術使「連橫術」更穩定、更有操作性:對距秦較遠的齊、楚等國家先行交好,穩住他們;首先攻打鄰近之魏、韓兩國,以除心腹之患,而後北征趙、南伐楚,最後再攻齊。如此由近及遠地蠶食統戰術一問世,即表明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只剩下時間了。
前268年之後,秦國先伐魏,攻佔懷、邢丘;後打韓國佔滎陽,逼韓聽命於秦。之後秦國強勢在戰國再也不可撼動。而這時候範睢更推動秦昭王實施剝奪秦國「四貴」專權的「固干削枝」策略——收回穰侯的相印,驅逐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到關外,禁止宣太后干預朝政,使權力集中到秦昭王手中,使君主制庶民國家制度更為完備,貴族制復辟完全不可能了。範睢還在長平之戰中成功實施反間之計,才有白起一舉殲滅趙國45萬軍人的勝利。範雎上承秦孝公、商鞅變法的圖強之志,下啟秦始皇、李斯的統一帝業。範睢這個人,推薦鄭安平、王稽,廷辱須賈,妒殺白起,恩怨分明但不夠大氣,卻也在失寵之際能夠推薦燕人賢才蔡澤接替他的相位,功成身退病逝。
秦國滅六國,最終還是要靠軍事打擊實現的,這頭等軍事功績當屬白起。羋白起(公孫起),楚籍秦國名將,可謂因兵法和用兵在魏國揚名,因變法使楚國重振雄風卻被貴族殺害的吳起轉世楚國,而來秦國奠定滅六國軍事基業的。
白起善打殲滅戰、追擊戰、野戰筑壘工事,對敵之前先進行精確料算,未戰先知勝敗。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掃平秦軍東進之路;攻破楚都,燒楚國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楚國從此一蹶不振。攻趙先後殲滅趙軍60萬,其中長平之戰一戰引趙軍出城圍殲,一舉殲滅45萬人,號稱「人屠」。攻魏於華陽殲滅13萬。攻韓於陘城殲滅5萬。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佔整個戰國期間各國軍隊死亡人數的二分之一,大小70餘戰,從沒敗過,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使六國聞白起膽寒。後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趙的問題上發生分歧,前257年被秦王賜劍自刎。
李斯可謂商鞅的轉世,跟再度轉世為秦國君主的贏政,共同推廣商鞅的事業。生在楚國的李斯,不具有商鞅和白起的貴族血統,早年為楚郡小吏,頭腦裝著從大儒荀子那裡學成帝王的禮法之術入秦國,在呂不韋手下任職。公元前237年,秦王贏政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採納陞官,由廷尉、長史,後推促秦王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開始逐一消滅六國。前230年到前221年,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相繼除名,中原統一,幫助秦始皇建立秦朝: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全國郡縣制替代西周實行的分封制;將商鞅在秦國的焚書毀文化的行為推廣到整個秦朝,還坑儒殺讀書人並禁止私學;參與制定秦朝的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後,他被宦官趙高和秦二世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商鞅、張儀、範睢、白起、李斯,接力似地軍政外交三結合,滅了六國,創建跟中亞波斯帝國同樣是皇帝集權制,卻因暴政短了305年命。秦國滅六國所建皇帝集權制的君權帝國,完成了歷史安排宗族鄉紳制替換宗族貴族制的使命。
- 關鍵字搜索:
- 【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