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脹惡化根源何在?

中國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試圖抑制消費價格迅速上漲。專家認為,中國物價最近漲幅加大受到國內外多種因素影響,僅憑行政手段難以取得預期收效。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星期三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多項舉措,試圖從商品供需、補貼制度、宏觀調控、以及市場監管等方面同時入手,控制通脹上行。

中國國務院宣布對糧油、蔬菜、棉花等農產品的生產、運輸、和供應加強管理,同時增加煤炭、成品油,特別是柴油的產生和供應,必要時對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產資料價格採取臨時干預措施。

中國政府同時宣布完善對城鄉貧困人口,以及大中專院校貧困學生的補貼,並誓言加強監管,維護市場秩序。

今年10月,中國CPI同比上漲4.4%,遠遠超過中國政府政府設定的3%警戒線。而糧食價格則成為CPI上行的主要推手。新華社報導說,糧價為10月的CPI上漲貢獻率高達74%。

*多種因素*

經濟諮詢公司全球透視(Global Insights )的中國研究部主任托德·李(Todd Lee)說,中國消費價格上行受到國內外多種因素推動。

他說:「夏天的壞天氣影響了農業生產。然後,中國還面臨流動性的問題,首先是國內銀行貸款的急劇增加,其次,其它國家的寬鬆貨幣政策,比如美聯儲最近推出的第二輪量化寬鬆,也對中國的通脹產生推動作用。」

中國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貨幣發行過量,是全球存在的普遍問題。此外,由於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推動了農產品的成本和需求也導致價格上升。

*須控制物價*

倫敦經濟諮詢公司資本經濟學的中國經濟師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認為, 由於通脹預期已經形成,再加上國際價格傳導和游資炒作等多種因素,估計中國的CPI漲勢將持續一段時間。因此中國政府必須現在動手控制物價,防止通脹失控。

他說:「在這個時候增加補貼是有道理的。我們知道,在中國糧食價格上漲對低收入人口的影像是最大的,尤其是城鎮低收入居民。政府在這方面的政策調整是明智的。」

但是,威廉姆斯同時警告說,在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和分配失衡等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對農產品和能源產品的強制限價措施可能效果非常有限。如果實施不力,反而會加劇供應短缺。

*也應從貨幣入手*

加州大學聖迭哥分校中國經濟問題專家貝裡·諾敦(Barry Naughton)教授說,國際糧食價格過去幾個月的上揚對中國物價的傳導作用不容忽視。這說明中國政府在抑制物價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憑藉行政手段和財政政策,也應該從貨幣方面入手。

他說L:「市場力量正在告訴中國領導人,人民幣應該走強。這樣將有助於壓低糧食的人民幣價格,因為中國國內糧價和國際市場價格是有聯繫的。而且,中國為了防止人民幣升值而採取的外匯收購作法只能進一步增加國內市場的貨幣供應量。」

但是,新華社援引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的官員報導說,在貨幣政策層面,中國政府仍然面臨加息和升值的兩難問題。儘管兩種手段都能降低投資者對資產價格泡沫化的預期,但在美國和其他主要經濟體寬鬆貨幣政策的背景下,利差擴大反而會吸引更多流動性,加大內部通脹壓力。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