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容易誤讀的十個姓氏(圖)
現在我們已經習慣於說「按姓氏筆畫為準」之類的話了,在大多數人心目裡,姓氏是一回事。其實,在古代,姓和氏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
「姓」、「氏」的起源很早。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所以,「姓」的本義是「生」,本來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族號。「氏」可以說是「姓」的分支。「氏」冠在男人的名前,表露著一個男人的封地、爵位、官職、以及追諡,代表了男人的榮耀、功業和尊嚴。譬如武王的四弟叔旦,由於其採邑為周,被稱為周公。其實,周公為姬姓,周只是他的氏而已。
氏集中產生於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並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但是只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誌。至於貴族婦女,則無論怎麼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
「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
顧炎武曾一針見血地說出了姓和氏的區別:「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 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則不可通婚。
顯然,因為姓強調的重點在於血緣關係,所以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姓」往往起著「別婚姻」的作用。「禮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同姓不婚,惡不殖也」。
所以,「姓」和「氏」裡反映著至為重要的資訊,切不可混為一談。
在長期的發展中,許多姓氏的讀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給我們的日常交往帶來了很大的障礙,譬如下面十個姓氏的讀音,就非常容易讀錯,不可不慎:
2.黑:作姓氏時讀hei (黑/ㄏㄟ)
3.區:作姓氏時讀ou (歐/ㄡ)
4.樸:作姓氏時讀piao (瓢/ㄆㄧㄠˊ)
5.仇:作姓氏時讀qiu (求/ㄑ︱ㄡˊ)
6.查:作姓氏時讀zha (渣/ㄓㄚ)
7.繁:作姓氏時讀pou (婆/ㄆㄛˊ)
8.員:作姓氏時讀yun (韻/ㄩㄣˋ)
9.番:作姓氏時讀pou (婆/ㄆㄛˊ)
10.尉遲:作姓氏(複姓)時讀yuch (浴 池/ㄩˋㄔˊ)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