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傳染病:人粒細胞無形體病
河南「蜱蟲中毒」
核心提示:
據報導,河南發生「蜱蟲中毒」事件,已監測到病例557例,死亡18例。這些病人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肌肉酸痛、噁心、嘔吐、腹瀉及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河南「蜱蟲中毒」,這是一種什麼病呢?會不會像小龍蝦中毒事件一樣至今原因不明呢?有沒有辦法預防和治療呢?
不是「蜱蟲中毒」,而是傳染病
所謂「蜱蟲中毒」事件實際上是一種新的傳染病,叫做「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這種傳染病的元凶不是蜱,而是一種專門寄生在人體白細胞中的細菌——嗜吞噬細胞無形體。
這種病最先發現於美國。1990年,美國威斯康星州的一家醫院收治了一例發熱的病人。醫生從這例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細胞中發現了一種像桑葚一樣的包涵體。以後,類似的病人在美國逐漸增多,明尼蘇達州、羅得島州、康涅狄格州都出現了類似病人,引起了美國醫生的重視。1994年,經過對這種桑葚樣包涵體基因的分析,認為是一種人埃立克體感染,因此當時被命名為人粒細胞埃立克病。2001年,一位醫生對這種病原體重新進行分析,發現它與埃立克體不同,而是一種被稱為「無形體」的微生物,並重新命名為嗜吞噬細胞無形體,它引起的疾病也隨之更名為「人粒細胞無形體病」。
目前,這種傳染病在美國、歐洲許多國家都有流行,美國每年報導病例600∼800例,一些地區甚至成為夏秋季導致不明原因發熱的重要原因。
2006 年,安徽蕪湖發現了我國首例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此後在湖北、浙江、河南、山東、山西、江蘇等地都有發病報導,近幾年來,我國發病人數有所增多,為了指導各級醫療機構正確開展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診斷和治療,我國衛生部於2008年就組織專家制定了《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
致病元凶藏身於動物,蜱蟲不是元凶是幫凶
嗜吞噬細胞無形體在自然環境下藏身於多種野生動物、家畜和小型囓齒動物。它們在動物間自然循環感染,被感染的動物就成為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傳染源。不同國家,嗜吞噬細胞無形體藏身的動物不同。美國醫生發現,嗜吞噬細胞無形體常在白足鼠體內藏身,而歐洲醫生發現,紅鹿、牛、山羊均可持續感染嗜吞噬細胞無形體。但是,我國的這種嗜吞噬細胞無形體藏身之處尚未找到。
蜱是藏在淺山丘草叢中的一種小蟲,有時也寄生在動物的皮毛間,靠叮咬動物吸血為生。蜱蟲在叮咬動物後再叮咬人,就可能把動物體內的嗜吞噬細胞無形體傳播到人體內,導致人感染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因此,蜱蟲不是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元凶,而是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感染人體的幫凶,在疾病的傳播中起到了一個「傳播媒介」的作用。人粒細胞無形體病主要發生在森林和丘陵地區,夏季和秋季是蜱蟲活動較為活躍的季節,容易流行,經常在野外工作的勞動者及旅遊者容易受到蜱蟲叮咬而感染。
蜱蟲還是多種傳染病傳播的幫凶
蜱有許許多多的種類,目前全世界已發現的蜱大約800餘種。除了人粒細胞無形體病以外,蜱還能傳播森林腦炎、新疆出血熱、蜱媒回歸熱(地方性回歸熱)、萊姆病、北亞蜱傳立克次體病(西伯利亞蜱傳斑疹傷寒)等許多疾病。因此,蜱是許多傳染病流行的幫凶。
預防這些傳染病的主要方法是防止蜱蟲叮咬。在人們經常活動的蜱蟲棲息及越冬場所噴灑敵敵畏、馬拉硫磷、殺螟硫磷等滅蜱,飼養的牲畜可定期藥浴殺蜱。在流行區從事野外勞動的人和旅遊者要注意個人防護措施,穿緊口、淺色、光滑的長袖衣褲,穿長襪長靴,戴防護帽,外露部位要噴灑驅蚊藥,盡量避免在野外長時間坐臥。
蜱蟲常會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如果發現蜱蟲附著在身體上叮咬,不能立即用鑷子等工具將其除去,因為蜱蟲體上可能含有傳染性病原體,在受到刺激後,蜱蟲會越往體內鑽,並吐出更多蜱蟲唾液。應立即到醫院在叮咬處消毒後進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後才可用鑷子將蜱蟲連同它口器裡的倒刺一起去除,一點也不能留在體內。
蜱蟲叮咬而感染的傳染病都是可以治療的。如果在蜱蟲叮咬後出現發熱症狀,一定要到醫院請醫生診治。
- 關鍵字搜索:
-
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