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熱專業沖昏了頭腦(圖)

前幾天我去參加母親的同學聚會,聽到家長們感嘆現在大學專業冷熱的變化之快。比如說前幾年的時候,工商管理、計算機、法理學是多麼的火爆,前景多麼的美好,而現在這些專業卻成為了人才最為過剩,失業率最高的專業,又感嘆有多少學生的專業入學時是熱門專業,畢業時卻又是冷門專業。我想,市場經濟確實不錯,人才供需的問題也可以通過「熱門」「冷門」的轉換進行調節,不過市場調節也往往矯枉過正,耽誤了無數學生的青春。更讓人心寒的是,學生畢竟不是生產者,更不是商品,學生的生活不能按照價值規律進行調節吧。

人才供需的問題也可以通過「熱門」「冷門」的轉換進行調節。

我自己琢磨了一下文史類的失業率最高的專業幾乎都是過去最被別人看好的專業,而這些被別人看好的專業給人的刻板印象就是畢業之後可以坐在寫字樓裡面吹空調、管理人而且拿很高的工資,例如工商管理,例如法理學。我這才想明白為什麼有些專業能那麼的火。

實際上追求高的社會地位無可厚非,但是每個人都要對自己和對社會有一個客觀的判斷。我想知道那些迷戀管理,迷戀法律,迷戀金融的,是否真的知道相關專業的具體內容,都要學習什麼樣的課程,以後從事的行業究竟是什麼樣的性質。比如說學習法理學的人,他們知道自己將來從事律師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無法從事,有沒有別的什麼選項備用;如果自己可以從事律師工作,那麼律師工作究竟需要哪些方面的能力,需要承受哪些方面的壓力,需要作出什麼樣的準備和犧牲?有些人學法律就是為了做律師,做律師就是為了伸張正義同時又非常富有影響力,可是知道這些對於規劃自己的未來,顯然不夠。很多家長和學生真正思考自己的未來規劃,往往是填報志願的那麼一點點時間,而平時都在忙著應付考試。那麼一點填報志願的時間,肯定不夠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另外,做管理,拿高薪又不一定非要學管理出身。中國最大的管理者,國家主席胡錦濤就不是學管理的,同樣吳邦國,溫家寶也不是學管理的。相反的,很多學習管理的最後往往不能馬上做管理。試想,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畢業生,就算是碩士乃至博士,恐怕也沒有經受過多少社會的歷練,對於基層實際也未必多麼瞭解,對於課本和現實也可能沒有建立足夠的聯繫。面對這麼多的不確定因素,僱主怎麼可能就把重任教給這樣的人呢?相反的,管理者,拿很多收入的,是社會傑出成員的,往往都是白手起家或者從基層起步,很少有大學畢業就可以飛黃騰達。

大學生不值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據說,在北歐國家,80%左右的年輕人都會上大學並且畢業。就算是在中國,大學生的數目也在激增。物以稀為貴,大學生很多了,大學生也就不是香餑餑了。上世紀的80,90年代,中國的教育剛剛從毛時代的破壞中回覆歸來,大學生供給量有限;但是現在是21世紀,中國的教育也普及和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大學生也是一個在中國被普遍擁有的身份。我想,大家都應該意識到,自己儘管是大學生,也還是普通的社會人,不應該自視過高,而應該踏踏實實的做一些事情,做一個普通人。現在大家都在承載很大的壓力,都要做出很多的抉擇,能把「普通人」做好,把「普通人」做得很快樂,其實真的很不容易了。

記得有一次和一個朋友的母親一起吃飯,她問我們學校哪個專業比較好,我剛剛列舉一兩個,提到「財政金融」,她便一下子打斷我說,以後我就讓女兒學金融了。我問她,您知道女兒真正想要學什麼,真正喜歡什麼嗎?她說,這不是看她不成熟嘛。我一下子懵了,最瞭解自己的人難道不是自己嗎?就算是不成熟,她的女兒也馬上就要成年了。難道她的母親可以幫助她作出一切的決定?說來,父母之命,也是專業冷熱變換如此之大的原因。家長自認為自己的孩子有多好或者要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就應該讓孩子學所謂「好專業」,可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總有更好的人把你的「好專業」給奪走,不如按照自己的真實喜好選擇專業,興許可以藉助興趣激發自己的潛能,大學四年過的穩穩噹噹,而且有聲有色。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身的天資和喜好認認真真的選選專業,而不過多考慮職位和工資,或許專業的冷熱對於每個人的影響都會小一些,任何一個專業的學生的未來也就多了一份保障。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