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科學小品集——《閑情偶寄》(圖)
李漁是17世紀中國傑出的戲曲理論家和不可多得的科普作家。他的專著《閑情偶寄》包羅萬象,自居室至庭園,舉凡飲食烹調、養花種樹、醫療養生,無所不談,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科學小品集。
李漁(1611—約1679),字笠鴻,號湖上笠翁,人稱李笠翁,生於雉皋(今江蘇如皋)。在明代考取過秀才,入清後未曾應試做官,出身富有之家。清兵入浙後,家道衰落,遂移居杭州,又遷南京。從事著述,開芥子園書鋪,刻售圖書。
李漁畢生大部分精力花費在戲劇創作及戲曲理論研究方面,雜著《閑情偶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他本人頗看重這部書。
《閑情偶寄》包括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8種,共有234個小題,論及戲劇創作和表演、妝飾打扮、園林建築、傢俱古玩、飲食烹調、養花種樹、醫療養生等許多方面,內容相當豐富。其前人沒有如此詳細著述且專門結集發行。
如《閑情偶寄》卷五《飲饌部·蔬菜第一》就分別刊有筍、蕈、莼、菜、瓜等14篇。在《菜》這一篇中,李漁一開頭就寫道:「世人制菜之法,可稱百怪千奇,自新鮮以至於醃糟醬臘,無一不曲盡奇能,務求至美,獨於起根發軔之事缺焉不講,予甚惑之」。顯然,作者意在告訴民眾如何做好食菜衛生問題。雖然幾百年前還沒有農藥污染,但同樣也存在著其他的污染問題。
對於一些菜蔬的食法,李漁也有所觸及,做到既通俗易懂,又生動精彩。「瓜茄瓠芋諸物,菜之結而為實者也……貧家購此同於糴粟。但食之各有其法,煮冬瓜絲瓜忌太生,煮王瓜甜瓜忌太熟;煮茄瓠利用醬醋而不宜於鹽;煮芋不可無物伴之,蓋芋之本身無味,借他物以成其味者也;山藥則孤行並用無所不宜,並油鹽醬醋不設,亦能自呈其美,乃蔬菜中之通。」這段文字讀來便是今天的科學小品,清新優美,趣味盎然。
李漁早在300多年前就談及現代人熱衷的「美容打扮」。他在《閑情偶寄·聲容部》中分別介紹了肌膚、眉眼、首飾、衣衫等方面的知識和經驗。他在婦女「衣衫」一節中如此談論:「婦人之衣,不貴精而貴潔,不貴麗而貴雅,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貌相宜………肌膚近膩者,衣服可精可粗;其近糙者,則不宜精而獨宜粗,精則愈形其糙矣。」
李漁對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也很有研究,諸如房舍的向背、高下、界牆甚至窗欄的製作、制體宜堅、取景在借等都有生動詳細的介紹。
《閑情偶寄·頤養部》還教給人們祛病養生之法:病未至而防之,病將至而止之;病已至而退之。尤其在最後一章「療病第六」中,作者另闢蹊徑,把藥物分成「本性酷好之藥」、「其人急需之藥」、「一生鍾愛之藥」、「一生未見之藥」、「平時契慕之藥」、「素常樂為之藥」、「生平病惡之藥」。作者自嘲:「以上諸藥,創自笠翁,當呼為《笠翁本草》。」
當代散文大師林語堂對此書的最後一章大為讚嘆:「此最後一章,尤富人生智慧,他告訴人的醫藥知識勝過醫科大學的一個學程。」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