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史上的太上皇

 2010-08-11 19:1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太上皇,是皇權政治的特產。辭書的解釋是:皇帝的父親,也叫太上皇帝,簡稱上皇。不過,第一個被稱為太上皇的秦莊襄王,卻是死後由其子秦始皇追尊的;其後,漢高祖劉邦亦尊其父太公為太上皇。這兩個早期的太上皇,和後來的由皇帝而太上皇的那種情況有別。

由皇帝而太上皇,檢索史籍,這類正牌太上皇有:晉惠帝司馬衷;十六國時代大涼天王呂光;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北齊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緯;北周宣帝宇文贇;隋煬帝楊廣;唐代高祖李淵,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順宗李誦,昭宗李曄;宋代徽宗趙佶,欽宗趙桓,高宗趙構,孝宗趙昚,光宗趙惇;西夏神宗李遵頊;西遼直魯古;明英宗朱祁鎮;清高宗弘歷。 

皇帝寶座之極具誘惑力。坐上去誠然不易,而下來也非常之難,要麼病死於龍榻,要麼被另一個「英雄」武力趕下臺;活著能讓出皇帝寶座——哪怕是讓給自己的兒子,畢竟很難得。權迷心竅如唐宣宗,大臣請他早建太子,他一聽此言便滿臉不高興:「若早建太子,則朕遂為閒人。」視權力為命根子,皇帝老兒最怕「下崗」,那些禪位去做太上皇的,實乃形勢所迫,不得不爾。

大致說來,皇帝禪位而為太上皇,有以下幾種情形: 

其一,國事艱難,皇冠變為「愁帽」,甚者寶座搖搖欲墜,朝不保夕,於是主動摘愁帽、離危座。

高湛是北齊第四任皇帝,史稱武成帝,本性好玩,佞臣和士開則公然勸他不必為政事勞心費神,當趁年輕及時行樂,「一日取樂,可敵千年」!此言正中玩主下懷。而當時的外部環境又很不利於高湛行樂:強敵北周聯合突厥屢次攻擊北齊,干戈不息,操勞國事,委實惱人,他遂臨陣撂挑子,傳位於太子高緯,自稱太上皇,專務玩業去了。

高緯史稱後主,其玩性實在乃父之上。儘管此時北周愈益強大,志在吞齊,江南陳國亦隨時準備趁火打劫,高緯仍自編自彈自唱《無愁之曲》,因有「無愁天子」之稱。「無愁天子」愁更多,待周兵一路追殺過來,圍攻齊都鄴城,高緯全無演唱《無愁》曲的灑脫,愁眉緊蹙,計無聽出,唯有自摘愁帽一著——皇冠讓給八歲的兒子高恆去戴,自己做太上皇吧。國難當頭,一推了之,大概只有「無愁天子」能想出這「高著」。你成年人扛不起的重擔,卻壓給一個兒童,這不是拿治國當兒戲嗎?事實上,高緯的太上皇只做了一個月,便當了俘虜,很快就被砍了腦袋。

唐睿宗李旦登上龍椅,得力於太平公主和兒子李隆基二人。緣此,太平公主權傾內外,而李隆基則以功高被立為太子。太平公主與太子姑侄鬥法,矛盾日益凸現,朝臣亦分為對立兩派,雙方明爭暗鬥,不可開交。面對親人重臣之間的紛爭,睿宗亦莫知所從,深感煩惱,最後,他採納了一道士「無為」的建言,迴避矛盾,一退了之,只當了兩年皇帝,便傳位於太子,自己做了太上皇。

唐玄宗皇帝位子坐了四十三年。前期,他勵精圖治,將唐王朝帶進「開元盛世」;後期,他耽於聲色,任用權姦,政治腐敗,終致「天寶之亂」。叛軍攻陷京都屏障潼關,危急關頭,玄宗倉皇出逃,馬嵬兵變,愛妃不保。沿途百姓攔道挽留,玄宗不得已,乃令太子李亨留下,宣慰百姓。李亨接受大臣建議,為了安定人心,即帝位於靈武,是為唐肅宗。肅宗一面佈告天下,一面遣使上表,尊玄宗為太上皇。避難成都的李隆基,面對破碎的山河和風雨如晦的政局,面對既成事實,也只好順水推舟,接受尊號,交出傳國璽。

國難當頭,皇帝難當。宋徽宗在強敵壓境的危難關頭,也選擇了退位交權。北宋末年,飢民造反,金兵緊逼,內外交困,政局岌岌可危,徽宗被迫下「罪己詔」,姿態不可謂低,然腐敗早已病入膏肓,此舉實在於事無補。惶惶不可終日的徽宗,避難卸責的惟一選擇便是讓位,把爛攤子甩給太子趙桓去收拾。欽宗趙桓力圖刷新政治,扭轉頹勢,即位半年時間便將前朝寵臣貶殺殆盡,全然不給太上皇一點面子,其整頓力度夠大,手腕夠鐵了,怎奈國家之弊已無藥可醫,決不是撤換幾個人所能療救。趙佶的太上皇美夢也迅速化成了噩夢,做了金人俘虜,戴著一頂侮辱性的「昏德公」帽子,屈辱地熬盡殘年,客死他鄉。其實,這完全是他自食其果,怪不得別人。

宋徽宗是由太上皇變俘虜的,而他的兒子欽宗卻是在俘虜營裡得到一頂「淵聖」冠的。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趙構即位後,遙尊在金國俘虜營裡接受改造的兄長欽宗為「孝慈淵聖皇帝」,拋出這類似太上皇的榮譽稱號,不過是趙構的政治秀,對度日如年的昨日君王趙桓則毫無意義。

另有一個以俘虜身份被尊為太上皇,最後又由太上皇而皇帝,這個特殊的太上皇就是明英宗朱祁鎮。也是面對北方強敵,年輕的英宗,聽信宦官王振的餿主意,御駕親征,結果做了瓦剌人的俘虜。消息傳來,朝廷震驚,一片慌亂,危急之秋,大臣于謙等輔佐英宗之弟朱祁鈺登基,是為明景帝。這非常措施果然有效,穩定了政局,俘虜營中的英宗也得以被遙尊為太上皇。翌年,太上皇被瓦剌人送歸,景帝親迎,兄弟相持而泣。接下來便是爭權奪利,兄弟相煎,英宗復辟,景帝失權,悒鬱而死。可見皇帝老官,倘非萬不得已,是絕對不願退居二線去當太上皇的,權力真是命根子啊!

與宋朝並存的黨項族政權西夏,其第八任皇帝夏神宗李遵頊,在成吉思汗的鐵騎彎弓面前,早已是驚弓之鳥,又與曾經的盟邦金國失和,雙方鏖戰達十年之久,兩敗俱傷後,又要受到蒙古人更加猛烈的攻擊,國是如此艱難,李遵頊除了退居二線當太上皇,實在別無選擇。至於年輕的接班人李德旺到底能苦苦支撐幾日,他也顧不了那麼多。

来源:人文國榷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