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揭開周恩來面具系列節目的第41集。在這一集我們向大家介紹毛澤東想利用鄧小平在政治上挾制乃至取代周恩來,和對鄧小平的考驗,本次節目的部分內容來自高文謙先生的《晚年周恩來》。
從十一月二十五日到十二月五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對周恩來展開了前所未有的批判鬥爭。為了給會議加溫,擴大會議一開場,就由唐聞生介紹情況, 並傳達了毛澤東批周的最新指示和對外交工作的批評,足足講了八個鐘頭,調門非常之高,許多用語與毛對劉少奇、林彪所使用的一模一樣。諸如:外交部是周恩來 的"獨立王國",針插不入,水潑不進,等於文革前的舊北京市委。僅如此,毛澤東還宣稱:周恩來對蘇聯怕得不得了,如果他們打進來了,他要當蘇聯人的兒皇 帝!
毛澤東這些提法,使整個會議處於非常緊張的氣氛之中。同時也使得周恩來明白過來,知道這並不是江青個人在和他過不去,而是毛澤東的意思。如果還不趕緊低頭 認罪的話,事情只會越鬧越大,落得和劉少奇、林彪一樣的下場。於是,周恩來不再為自己作任何辯解,而是按照毛的調子,給自己戴帽子,往自己身上潑髒水,接 受會議的批判。
和中共的歷次內鬥一樣,中共的政治局委員們為了自保,趕緊和周恩來劃清界限,表態擁護毛的決定,跟著往週身上潑髒水,上綱上線,痛加批判。在會議的發言 中, "賣國"、"屈膝投降"、"目無中央"、"矇騙主席"等,比比皆是。此外,還有人乘機泄私憤,翻歷史老賬,借批周來洗刷自己,並狠狠踹週一腳。這種牆倒眾 人推的場面,周恩來也並不陌生,因為他本人就曾不止一次地扮演過同樣的角色。
江青為首的文革派一干人在會議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會議開始時,江青提議經毛澤東批准,成立了一個批周的"幫助小組",由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汪 東興、華國鋒六人組成。每次開會前,江青等六人連同毛的兩位聯絡員王海容、唐聞生,都先在釣魚臺開小會,商量在會上如何貫徹毛的意圖,引導會議批周。會 後,他們又在一起湊著,研究怎樣向毛匯報。經過幾次會議後,華、汪兩人便退出,剩下清一色的文革派一干人,這便是"四人幫"正式形成的開始,釣魚臺也由此 成為他們的代稱。
周恩來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當時的情況說:周恩來挨批判期間,當然由王洪文主持會議。周恩來在家等候通知去參加會議,不必再提前到達會場。散會時,他亦"知 趣"地即刻離開大會堂回家,因為有人留在那裡商量下一步對付周恩來的辦法。往日中共的政治局委員們見了周恩來都會主動熱情地打招呼,如今有些人則盡力回 避,即使正面相遇也表現冷淡。
會上,一心想在政治上露崢嶸的江青已經不滿足於毛澤東所定下的調子,只是批判周恩來在外交上的"右傾投降主義",而是要搶到在政治上整倒周氏的頭功,就像 毛曾一再表揚過的她在反對劉少奇、林彪的鬥爭中所扮演的角色一樣。為此,江青仿效毛斗倒劉少奇的手法,把批周的調子提高到"路線鬥爭"的高度,稱"這是第 十一次路線鬥爭"。同時又把毛在一九七二年初病重時向周恩來交權的事情翻騰出來,指周"迫下及待地要取代主席"。
江青此舉,果然語驚四座,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投放了一顆重磅炸彈,與會者聽說周恩來竟然逼毛澤東交權,雖不大相信,但因江青是會上"幫助小組"的主角,而 周本人又緘口不語,於是不得不跟著批,紛紛升高了批鬥的調門。這樣一來,會上的氣氛更加緊張,給周加的罪名越加越大。按當時的情形來看,加給周恩來的這兩 條罪名坐實的話,已非被打倒不可了。
應該說,毛澤東對於一直作為自己在政治上"炮手"的江青心情很矛盾,既欣賞她敢打敢沖的性格,也十分瞭解她為人的弱點——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毛雖決意要狠整一下週恩來,但只是想給他點顏色看看,打掉他的威風,並無意徹底打倒他。
毛澤東這樣做並非想對周恩來手下留情,而是在政治上的代價太大,得不償失,不只會給林彪事件後已經風雨飄搖的政局造成重大的衝擊,而且更重要的還在於把周 恩來一腳踢開之後,由誰來取代他的角色來管理這個龐大政府的日常事務。這是毛澤東在林彪事件之後,對周戒心大起後一直在考慮的問題。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毛 澤東才決心把鄧小平放出來,讓他重返政壇。
長期以來,人們有一種誤解,認為周、鄧之間的個人關係很好,鄧小平的復出是周恩來起的作用。事實上並非如此:從政治上來說,鄧小平與毛澤東有著更深的關 系。鄧一直是毛的人,可以說是毛一手扶植起來的。毛很看重這一點,不但在文革之初,就是在後來批鄧時,始終都對鄧留有餘地,提議"保留黨籍,以觀後效"。
而鄧小平在後來否定文革時,壓制黨內陸定一,胡耀邦等人公開批毛的主張,是因為他與毛澤東的關係太深了,一損俱損,害怕批毛批到自己頭上。
至於周、鄧兩人的關係,雖說從歷史淵源上來說,他們很早就相識,但兩人間的關係卻並不像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密切,原因在於他們在中共黨內鬥爭中的經歷大不一 樣,在以毛劃線的站隊中立場完全不同。按照延安整風時的劃分,周恩來是黨內經驗宗派的代表人物,而鄧小平則是毛派的頭面人物。不僅如此,在建政以後的權力 格局中,鄧更成為毛澤東手中挾制周的一張王牌。
周恩來、鄧小平二人同是出身於中共黨內的旅歐派,不過當時鄧的年齡尚小;而周則在五四運動中已經出名,一到歐洲便很快成為中共黨團組織的頭頭。兩人在年 齡、氣質和興趣上有不小的差距,明顯不是在同一個層次上。回國後,周長期在中共上海中央工作,而鄧則在下面闖蕩。在中央蘇區時,兩人又碰到一起,不過周是 臨時中央派之牽制毛澤東的欽差大臣。而鄧則跟毛很緊,成為蘇區毛派的頭子,跟著毛一道挨整。
毛澤東格外看重這一點,對鄧小平精心扶植。在延安整風時,周恩來作為"教條統治的幫凶",遭到整治;而鄧則是黨內著名的毛派人物,受到重用,一路扶搖直上。儘管鄧本人是政工出身,對軍事工作不在行,卻被委任為統帥二野、三野兩大野戰軍的總前委書記,鋒頭甚至超過林彪。
中共建政後,毛澤東顧忌周恩來擔任政務院總理,同時又兼政府總黨組書記的權力太大,很快便調"五馬進京",鄧小平是其中之一,出任政務院副總理,分周的權。八大後,毛更是安排鄧以總書記的身份總攬全局,在政治上牽制劉少奇和周恩來。
周恩來、鄧小平二人這種截然不同的政治經歷和在權力格局中的相互關係,決定了兩人在長期的合作共事中,雖說不是對頭,老死不相往來,但也難以建立起親密的關係,更多的是井水不犯河水,在表面上客客氣氣的背後,彼此都心照不宣。毛想利用的正是這一點。
在毛澤東看來,在林彪事件以後,黨內只有鄧小平才真正具有在政治上挾制乃至取代周恩來的實力,就像當年中共八大以後,指派鄧以總書記的身份挾制週一樣。不 過讓毛躊躇的是,鄧在文革中曾被打入冷宮多年,他能否不記舊賬,甘心為自己聽用,成為對付周的一張王牌,還有待觀察。這就是毛之所以點名讓鄧小平出席批周 會議的原因所在。此外,老於權謀的毛有意藉此在周、鄧兩人的關係中打入一個楔子。
鄧小平在會上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儘管他這時還只是一個列席會議的普通中央委員。為人精明的鄧當然看出毛澤東點名讓他參加這次會議的用心,是對他的一次 觀察和考驗,期待他在批周的會上作出有份量的發言,講出毛想要說的話來。只有這樣,才能戴罪立功,在政治上更上一層樓,就像只有當他表示 "永不翻案"之後,毛才會高抬貴手,把他從江西的流放之地召回北京一樣。
為了讓自己的考試及格,鄧小平對他在會上批周的調子頗費了一番心思,用心揣摩毛澤東的心事,他的發言切中要害,道出了毛對周的疑慮和擔心。
毛澤東非常注意鄧小平在會上的態度,而且有意在會前不點明鄧是否應作批周的發言,藉以觀察他的態度。會議進行中間,他專門向王海容、唐聞生瞭解鄧的表現, 一再追問他發言了沒有。後來,當毛得知鄧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在會議末尾出來批周,作了有份量的發言,大為讚賞,高興地說:"我知道他會發言的,不用交待也 會發言的。"不僅如此,毛還一時興起,想馬上把鄧找來徹夜長談,只是因為當時已是深更半夜,一時找不到人,只好作罷。
經過這番觀察和考驗,毛澤東決定對鄧小平委以更重要的職務,以便在政治上挾制乃至取代周恩來。半個月後,他親自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八大軍區司令員互相對調的問題。會上,毛再度點了批周的問題,說:政治局不議政,軍委不議軍,這回不敢了吧?
不僅如此,在有各大軍區司令員和政委參加的會議上,毛澤東當眾又放出文革發動前夕屢屢說過的話來:"如果中國出修正主義,大家要注意呀。"還話裡有話地 說:"我還可以打一仗呢","一打來,就可以分清,誰是真正願意打的,誰是勾結外國人,希望自己做皇帝的。"毛澤東並在會上宣布說:"現在,請了一個軍 師,叫鄧小平。發個通知,當政治局委員、軍委委員。政治局是管全部的,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我想政治局添個秘書長吧,你不要這個名義,那就當參謀長 吧。」就這樣,鄧小平取得了毛的信任,回到了中共的領導層。
- 關鍵字搜索:
- 毛澤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