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院士到處收費兼職引反感 被指徒有虛名
在今年兩院院士大會上,院士兼職問題成為一個焦點。世界著名數學大師丘成桐甚至斷言,取消院士到處收費兼職,中國的學術水平將提高一倍。
上週,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進行的調查顯示(1321人參加),60.8%的人認為院士不應該兼職,27.9%的人表示不好說,僅11.3%的人認為院士應該兼職。
一個人精力有限,挂職過多必然濫
在公眾心中,院士應該是什麼樣的人?調查中,82.6%的人首選「專業領域翹楚」;70.3%的人認為院士應該「淡泊名利,潛心學術」;68.3%的人選擇「能對社會作出突出貢獻」;57.0%的人認為院士應該「道德高尚」;26.1%的人認為院士應該是「教育家」。
「現在有兩種人可以成為院士。」清華大學一位不願具名的教授說,一種是自己出很多成果,真正名副其實;另外一種是靠組織很多人把成果做出來,這種人以社會 活動見長。還有的地方有「院士工程」,把很多成果往一個人身上堆,推出來代表一個單位。「後一種院士偏重科研管理,單純從個人學術上來講不是名副其實。但 畢竟科研工作需要有人來組織,從對學科發展和本單位角度來講,也算有貢獻。」
公眾怎麼看現在的院士?調查中,19.7%的人認為「名副其實」,56.9%的人持相反態度,認為「徒有虛名」。36.5%的人認為院士對學科發展的貢獻不可小視;55.6%的人認為院士壟斷學術資源,不利於學科發展。
媒體評論員魯寧指出,部分院士存在失職問題,主要精力用於頻繁參加與本人專業領域毫不相干的答辯、評議、評審、評獎、諮詢等有償學術活動和慶典,其中許多是挂羊頭賣狗肉的商業炒作,還有的院士熱衷於到處挂顧問頭銜大把撈錢。
「目前院士中存在的兼職現像要區分看待。」錢七虎認為,要看兼職是掛名的、拿錢的,還是實際做工作的。「有極少數院士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沽名釣譽,為了得到利益,去多個地方挂職,就是為了拿錢、要房子,這和院士的稱號和榮譽是相違背的。」
錢七虎說,一個人精力有限,挂職過多必然濫,所以要適量。在學術團體任職是應該的,還可以到一些企業,特別是以科技為主導的企業,進行產學研結合。「搞研究的院士到企業任職推廣科技成果,不是很好嗎?」
錢七虎認為,院士在學術團體、國家學術機構任職本身也是在為科學技術事業作貢獻,這是應盡的義務。「比如我擔任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委員、南水北調專家委員 會委員、住房建設部科技委委員、長江隧道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我認為就是在為國家科技事業作貢獻,不拿錢的。院士不去擔任 學術團體的理事長,不去國家學術機構任職,那誰去擔任呢?」
現在評價科技單位或申報項目,有沒有院士完全不一樣
「如果能請到院士,會議規格就提高了,媒體和公眾也願意關注。」從事會議策劃、籌備工作的秦先生對院士「效應」頗有感觸,在大家心裏,院士就是專業領域的最高成就者,所以有實力的主辦方往往要求請院士參會。但院士並不好請,一般只是作個主題演講。
調查顯示,61.5%的人認為院士兼職過多是「社會盲目崇拜、迷信專家名號所致」;49.0%的人認為是「一些地方政府、高校、企業爭搶院士的結果」。
錢七虎認為,院士兼職過多確實和社會唯名號、唯官銜的現狀有關,但更和科技教育單位的評估、科技項目的申報等工作有著緊密聯繫。「現在評價科技單位或申報項目,有沒有院士完全不一樣,所以有些單位拚命拉院士。」
「院士挂職過多有時也是盛情難卻,實在推不掉。希望社會理解,不要給他們過大壓力,逼他們擔任過多的職務。院士自身也應保持頭腦清醒。」錢七虎說。
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李煜認為,院士也生活在市場經濟的氛圍裡,不能一味要求他們免俗,而應該反省國家給予院士、給予人才的保障體系是不是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院士能夠享有很高的待遇,也許就會有更多的時間來做科研。
調查顯示,24.1%的人認為院士兼職是市場經濟下的行為可以理解,21.7%的人認為院士兼職可以實現人才資源共享。但也有55.9%的人認為院士兼職嚴重影響學術研究水平,56.2%的人認為院士兼職有違學術和道德修養。
本次調查中,68.2%的人贊成「取消院士終身制,建立退出制度」。
錢七虎認為,一方面院士的稱號應該是終身的,就像諾貝爾獎一樣,是對其作出貢獻和成就的肯定;另一方面,院士在本單位擔任的職務和在其他單位的兼職不應該是終身的。
「要解決院士兼職過多的問題,除了在社會提倡無私奉獻的氛圍,更應該從根本上改革科技單位的評估工作、科技項目的申報工作和科技人員的待遇規定。」錢七虎說。
如何解決目前院士制度中存在的問題?調查中65.6%的人認為應該重塑「科學道德」;65.1%的人表示「院士稱號不能變成被濫用的資源」;51.3%的人建議「提高科研人員待遇」;42.2%的人認為應該引導社會正確認識院士的作用。
上週,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進行的調查顯示(1321人參加),60.8%的人認為院士不應該兼職,27.9%的人表示不好說,僅11.3%的人認為院士應該兼職。
一個人精力有限,挂職過多必然濫
在公眾心中,院士應該是什麼樣的人?調查中,82.6%的人首選「專業領域翹楚」;70.3%的人認為院士應該「淡泊名利,潛心學術」;68.3%的人選擇「能對社會作出突出貢獻」;57.0%的人認為院士應該「道德高尚」;26.1%的人認為院士應該是「教育家」。
「現在有兩種人可以成為院士。」清華大學一位不願具名的教授說,一種是自己出很多成果,真正名副其實;另外一種是靠組織很多人把成果做出來,這種人以社會 活動見長。還有的地方有「院士工程」,把很多成果往一個人身上堆,推出來代表一個單位。「後一種院士偏重科研管理,單純從個人學術上來講不是名副其實。但 畢竟科研工作需要有人來組織,從對學科發展和本單位角度來講,也算有貢獻。」
公眾怎麼看現在的院士?調查中,19.7%的人認為「名副其實」,56.9%的人持相反態度,認為「徒有虛名」。36.5%的人認為院士對學科發展的貢獻不可小視;55.6%的人認為院士壟斷學術資源,不利於學科發展。
媒體評論員魯寧指出,部分院士存在失職問題,主要精力用於頻繁參加與本人專業領域毫不相干的答辯、評議、評審、評獎、諮詢等有償學術活動和慶典,其中許多是挂羊頭賣狗肉的商業炒作,還有的院士熱衷於到處挂顧問頭銜大把撈錢。
「目前院士中存在的兼職現像要區分看待。」錢七虎認為,要看兼職是掛名的、拿錢的,還是實際做工作的。「有極少數院士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沽名釣譽,為了得到利益,去多個地方挂職,就是為了拿錢、要房子,這和院士的稱號和榮譽是相違背的。」
錢七虎說,一個人精力有限,挂職過多必然濫,所以要適量。在學術團體任職是應該的,還可以到一些企業,特別是以科技為主導的企業,進行產學研結合。「搞研究的院士到企業任職推廣科技成果,不是很好嗎?」
錢七虎認為,院士在學術團體、國家學術機構任職本身也是在為科學技術事業作貢獻,這是應盡的義務。「比如我擔任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委員、南水北調專家委員 會委員、住房建設部科技委委員、長江隧道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我認為就是在為國家科技事業作貢獻,不拿錢的。院士不去擔任 學術團體的理事長,不去國家學術機構任職,那誰去擔任呢?」
現在評價科技單位或申報項目,有沒有院士完全不一樣
「如果能請到院士,會議規格就提高了,媒體和公眾也願意關注。」從事會議策劃、籌備工作的秦先生對院士「效應」頗有感觸,在大家心裏,院士就是專業領域的最高成就者,所以有實力的主辦方往往要求請院士參會。但院士並不好請,一般只是作個主題演講。
調查顯示,61.5%的人認為院士兼職過多是「社會盲目崇拜、迷信專家名號所致」;49.0%的人認為是「一些地方政府、高校、企業爭搶院士的結果」。
錢七虎認為,院士兼職過多確實和社會唯名號、唯官銜的現狀有關,但更和科技教育單位的評估、科技項目的申報等工作有著緊密聯繫。「現在評價科技單位或申報項目,有沒有院士完全不一樣,所以有些單位拚命拉院士。」
「院士挂職過多有時也是盛情難卻,實在推不掉。希望社會理解,不要給他們過大壓力,逼他們擔任過多的職務。院士自身也應保持頭腦清醒。」錢七虎說。
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李煜認為,院士也生活在市場經濟的氛圍裡,不能一味要求他們免俗,而應該反省國家給予院士、給予人才的保障體系是不是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院士能夠享有很高的待遇,也許就會有更多的時間來做科研。
調查顯示,24.1%的人認為院士兼職是市場經濟下的行為可以理解,21.7%的人認為院士兼職可以實現人才資源共享。但也有55.9%的人認為院士兼職嚴重影響學術研究水平,56.2%的人認為院士兼職有違學術和道德修養。
本次調查中,68.2%的人贊成「取消院士終身制,建立退出制度」。
錢七虎認為,一方面院士的稱號應該是終身的,就像諾貝爾獎一樣,是對其作出貢獻和成就的肯定;另一方面,院士在本單位擔任的職務和在其他單位的兼職不應該是終身的。
「要解決院士兼職過多的問題,除了在社會提倡無私奉獻的氛圍,更應該從根本上改革科技單位的評估工作、科技項目的申報工作和科技人員的待遇規定。」錢七虎說。
如何解決目前院士制度中存在的問題?調查中65.6%的人認為應該重塑「科學道德」;65.1%的人表示「院士稱號不能變成被濫用的資源」;51.3%的人建議「提高科研人員待遇」;42.2%的人認為應該引導社會正確認識院士的作用。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來源: 新聞中心-中國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1U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