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雷州有個東塘村。多年來,出去打工有多少人,回來就有多少人。他們說,這是一個走不出的怪圈。
東塘村共有908戶3957人,處於貧困線以下的有468戶2021人,貧困率超過51%。按世界銀行統計,30年前中國的整體貧困率約為52%。也就是說,這裡的生活水平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
上世紀90年代,數以百萬計的務工人員湧入珠三角,這片遍地是金的尋夢天堂。東塘人也加入了務工大軍。滾滾車輪,載著一批批懷有賺錢養家夢的人走出東塘。然而,幸運之神似乎有意躲著他們——村民從未聽說誰在外面賺了錢,走出去的人很快又都回到村裡。
東塘亮後村鄭鑫一家,鄭家老大初三畢業就外出廣州打工,現在每個月工資僅800元。在電話裡,他告訴奶奶,外面太苦,他想回家種田。 村裡的中年人,年輕時也和鄭家老大一樣,曾走出東塘,到珠三角或鄰近省份打工,但頂多做三年就回來了,「出去多少人,回來就有多少人。」
「到了外面,他們就是啞巴!有的人甚至被老闆像送瘟神一樣趕了回來。」
近幾年,國家糧食收購價格節節攀升,廣東稻穀每斤最低收購價逼近1元。但這一切,和東塘人似乎無關,好的年頭,種的糧食僅僅夠填飽肚子。
土地貧瘠,嚴重沙化。雨季時,海風長驅直入,帶來豐沛降水,田裡的積水半年也排不完;但這裡也會一連好幾個月滴雨未下,村民只能眼睜睜看著禾苗干死。
幾乎沒有家庭能從口糧中「摳」出可供變現的餘糧。有人曾試著種花生、辣椒,但都「只有熱情,不懂技術」,忙活了一年甚至還要賠錢。
力氣不比別人少,運氣不比別人差,命運卻好像偏要和東塘人作對:在外打工失意,回家種田也「從未得意」。
慢慢地,村民意識到,真正的困頓,也許不在破敗的茅草屋上,不在沙化貧瘠的土地裡,而是深深植於自己頭腦中。
唯一的東塘小學,301名學生全部來自本村,老師也都是本地人,他們也無奈,村裡有電視的家庭不超過1/20,網際網路更是新鮮事物,土生土長的老師很少接觸到外面的世界。
東塘小學,直到兩年前才進入「水泥時代」。2008年,經過3年爭取,東塘小學終於獲得「革命老區捐款30萬元」,於當年建成一棟308平方米的新教學樓。
這座兩層的水泥房,終於結束了東塘小學瓦屋的歷史——雖然到現在,學生仍沒有「正式」廁所。
一間砌了牆沒封頂的露天房,佇立在學校旁。學生在裡小便後,尿液直通通流入農田。
要大便,學生就只能到距學校近百米的樹林解決。但也僅限於晴天,一下雨就只好硬憋。時間一久,樹林裡大便太多,「不能入,一不小就踩著」,校長鄭景豪說。
讓鄭景豪頗感欣慰的是,老師有自己的廁所,不足6平方米,由危房改建而成,但畢竟避免了不少尷尬。
學校全部經濟來源,僅限於財政撥款的教育經費,每生每學期144元,合計4萬餘元。扣除教師教材費、學生測試卷等費用後,餘下的錢只能「一分當兩分用」。
學生教室解決了,老師卻一直在期待。全校13個老師,像學生一樣,一人一張課桌,困在一個教室裡辦公。整所學校沒有一間教師宿舍,外地教師只能入住危房,近鄰教師只能靠「走教」開展工作。
- 關鍵字搜索:
- 廣東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