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加國幼兒園:中西方早教根本區別

加拿大每一次成年人的活動,都為孩子們開闢一塊感受生活的體驗場,不但全免費還享受義工的服務。

說起西方的兒童教育,最早給我們的印象是「松」,孩子沒壓力,隨便玩。因為這個原因,很多在國內不堪重負的孩子和家長來到了西方。但是到了這裡之後,發現原來西方早教可絕對不就是僅僅一個松字能涵蓋的,甚至說,寬鬆的表面之下有太多我們過去不曾瞭解的秘密。

自從女兒幾年前開始在加拿大上幼兒園開始,到最近幾個月兒子上親子班、幼兒園,我對加拿大的早教一步一步地瞭解。瞭解越多,感覺區別越大。和中國的早教相比,至少有五點根本性的區別:

第一,孩子的主體地位問題:

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叫孩子是一張白紙,你在上面畫什麼他就是什麼。而西方教育的理論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有自己內在的發展規律的胚胎,自己發展,他什麼時間做什麼,完全是她自己的發展規律決定的。正是因為這個大前提的不同,國內的早教方式更多的是重視填鴨,知識成了早教的主體,孩子僅僅是知識的載體而已。而西方的教育,整體上把孩子看成一個個不一樣的個體,他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取決於他自己是不是準備好了,所以西方早教對於孩子在什麼階段必須達到什麼水平沒有硬性的要求,只是一個參照系。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國內的早教熱衷於孩子之間的橫向比較,西方幼兒園都是一對一的獨立點評。

第二,孩子和大人的關係問題:

這個區別實際上根源在於第一點,是因為對孩子地位問題的不同認識而產生的。中國早教既然認為孩子是一張白紙,那麼誰來畫?自然是成人了,不是老師就是家長。所以國內的孩子很早就「被教」各種大人認為他這個年齡應該會的東西。不但被教,還要有成果,所以才有各種各樣的證書橫行於世。而西方早教認為孩子的成長取決於其自身的內在發展規律,大人的作用永遠是在孩子的身後,在他準備好的時候你才出現,給他提供他所需要的素材和幫助。而同樣是學東西,西方的教法更寬鬆,比如舞蹈的壓腿,同齡的別的孩子行了你不行,這很正常。等你準備好了就行了,不必一定靠外力強制你達到別人能夠達到的狀態。這樣的方式從小時候來講,看似孩子的水平不如中國高,但是保護了孩子的熱情,也符合他的內在規律,所以等到孩子長大以後,往往是國外的孩子越走越遠。而我們的孩子即使走得遠的,有些是家長壓迫和強制的結果,孩子的興趣大大挫傷。

第三,孩子的獨立性問題:

正因為西方教育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那麼從小,孩子就有義務讓自己獨立起來。要想獨立,必須具備一些條件。比如說,體魄--所以西方的孩子很小所進行的基本都是體育方面的訓練,游泳/滑冰/滑雪/體操等等,作為普通人,不但從小開始,而且水平還都相當地高。在這些方面有特長的人,再後來的生活工作中也都相當地受尊重。再比如說,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從小孩子就要負擔自己的生活自理,還要為你所在的集體承擔一定的責任。西方教育有很多生存類的訓練,都是訓練這些能力。還比如,團隊合作--只能自己管理自己還是一個低級的獨立。人要想在社會上生存,必須要和別人打交道、讓別人接納你、喜歡你、給你機會,這樣你才能生活得更好。從這一點上,西方早教不像我們中國這樣把個人的智力因素看得那麼重,相反,從幼兒園、學前班開始,尊重、分享、合作、關愛都是他們必須的功課。如果這些功課做得不好,孩子會有受處罰的危險。而孩子功課不好、作業沒完成,在西方都不算是很重要的事情。

第四,孩子的學習方法問題。

西方教育認為,既然孩子是獨立的,那現實生活中的所有資源就都應該為他的獨立性服務。怎樣做能有利於培養他們的獨立性?當然是自己動手體驗。所以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孩子們特別多地被帶到大自然中去,用自己的手去感受自然界的東西。用自己的眼睛去直接發現問題,而不是通過書本上的間接經驗來認識世界。同時,閱讀是培養人獨立思考的一個最有效的手段。所以,西方最近十幾年大大加強了對全民閱讀習慣培養的投入。從小開始,不留作業、不做試卷,就是要求每天給孩子一定的閱讀時間。我們老祖宗說得的萬卷書、行萬里路,在現行的中國教育體系下有逐漸消失的趨勢,反而是西方早教體現的更深刻徹底。

第五,孩子的歸屬感問題。

西方教育非常看重集體(community)這個概念。從小開始,從小處開始,為最小的集體作貢獻,從中獲得歸屬感和價值認同感。在他們的教育中,你成為什麼樣的大人物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著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為他人服務,也是一種生活的樂趣,enjoy life 最重要。加拿大也為孩子樹立榜樣,但是他們的榜樣是誰?一位身患絕症被截肢的小夥子,拖著一條假肢步行為癌症基金籌款募捐,最終足跡遍佈大半個加拿大,終於在募集了大量資金後離開人世,這是他們的民族英雄。

記得前段時間有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獲獎感言被各大網站爭相轉載。當主持人問他獲得今天的成功哪段經歷最重要?他的回答是:在幼兒園的經歷最重要,在那裡,我學會了親近大自然、學會了不說謊話、和別人分享,這些都是我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看似需要無限高智商的諾貝爾獎,獲獎者恰恰沒有覺得智商是最重要的。

同時,我也想起來前幾天看到的一篇博文,他說在為創新工廠招聘的過程中,他一直告訴學生要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挖掘自己的興趣所在,這樣才有可能取得創業的成功。但是,讓他覺得頗為不解的是,很多大學生說:我不知道我內心的聲音是什麼,我也不知道我的興趣在哪裡,這麼多年,我就是按照老師家長的意思,讀書是為了考試,考試是為了上個好大學,上個好大學是為了找個好工作,找個好工作是為了多賺點錢買房買車∼∼但是我不知道什麼樣的工作是適合我的工作,我要問問我父母才行~~

有人說,成年的問題源自於童年。目前如此多的大學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定位,這,算不算是教育的成功?如果不算,我們的早教是不是要做些反思呢?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