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震驚:讓你意想不到的加拿大香蕉人(圖)

我們常聽人提起自己是華僑,華裔等,那大家知道這些詞到底是什麼意思麼?原來華僑指的是出生在中國,但後來出國移民了的華人,華裔指的是出生在國外,生長在國外的華人,我們不難想像兩者之間的關聯與區別,關聯就是先有了華僑,再有了華裔,但區別就是,華僑顯然對中國更有感情,我想每個人都會對家鄉有著深深的眷戀,而對華裔來說,他們對於中國的概念就是一個名詞,他們的故鄉就在他們的腳下,無論父母如何的希望葉落歸根,對華裔來說,他們的根早已經紮在生養他們的這片土地裡了。

所以,出生在西方國家的亞裔人群被稱為香蕉人,因為他們就像香蕉一樣,裡白外黃,擁有西人的思想,卻披著黃種人的膚色。而加拿大的華裔更被簡單的稱為"CBC"(Chinese born in Canada),而作為留學生我曾經非常羨慕這些人,因為他們說了一口地道的英語,更因為他們都是第二代移民,他們的父母和朋友都在加拿大,他們在這裡有個家。那他們是一群怎麼樣的人呢?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我發現他們和白人同學的思維模式更為相像。對於藝術的理解和創造都是北美的方式,街頭文化,波譜藝術等對他們的影響很巨大,但是,他們雖然和西人有那麼多共同之處,我卻明顯發現,CBC們似乎更加喜歡和"自己人"待在一起,他們管剛剛來的亞洲人叫"fob"(貶義詞,有點像外來的土帽兒的意思),但是,又覺得真正的西人好像不能徹底理解他們的,只有和CBC在一起,才能真正深度的溝通。這點,在男生之間似乎更加明顯一些。在校園裡,經常可以看到,黑人扎一堆,白人扎一堆,然後CBC和"fob"雖然都是亞洲人,但是卻分屬於不同的圈子。當然,中國古人早就說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覺得這一點都不奇怪。過去,我對CBC的理解就是--黃皮膚的外國人,懂禮貌,但是不那麼容易親近。

沒想到,在學校裡,我沒有機會接觸很多香蕉人,但是走上了社會,我卻機緣巧合的對香蕉人有了深入的瞭解。

首先,是我的工作,我是教美術的,而我的學生大多都是土生土長的CBC,他們中有些人是大陸移民的孩子,有些是香港移民的孩子,還有一些,是中國人和白人的混血兒。語言方面,所有孩子的主要語言都是英語,大多數孩子都至少會一門以上的中文(普通話,粵語,甚至方言),當然也有一些孩子不會說中文。但是,絕大多數孩子都是不識字的,至少不能讀書看報。而很多家長告訴我,他們移民其實就是為了孩子,為了讓孩子能有一個快樂的成長環境,國內的環境對孩子的壓力太大了,他們自己經歷過了,所以才不能讓孩子再經歷一次,而在我眼中,這些孩子和國內的孩子比也真的是太幸福了。他們每個人都擁有大量的遊戲機,玩具,而小學裡基本沒作業,也根本不存在升學壓力,和國內千軍萬馬勇闖獨木橋的競爭壓力相比,這裡的孩子就算是到了世外桃源了。這樣看,父母的選擇是正確的。

他們都是小小CBC,每個孩子都是那麼天真無暇,此時,他們眼中沒有種族的概念,他們和其他人種的孩子打成一片,他們比國內同齡的孩子比起來更加簡單,比如,我有兩個學生,都是五歲,一個是出生在這裡的CBC,一個是剛剛從國內過來的,國內剛來的孩子和我說:"老師,我爸爸叫我好好學畫畫!"另一個 CBC女孩就問:"你是不是以後要做一個大畫家?"另一個女孩說:"不是,我爸爸說,他幫我付了很多錢學畫畫,我不好好學,錢就浪費了。"我看見那個 CBC女孩皺著眉頭,一副不解的樣子,我想她也許是不明白錢的概念,也可能是不明白錢和畫畫之間的關係。我想,出現這樣的想法差異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但也和生活環境息息相關。

那麼CBC的孩子是不是永遠那麼天真無邪,幸福快樂呢?下面的故事就可能為各位家長敲響警鐘了。當孩子過了兒童期,就到成了青少年,這個時候有很多新的問題,我想其中就有很多家長想忽略卻不得不直視的問題,那就是愛與性。西方國家的孩子,愛與性的早熟是眾所周知的,很多中國大學生才面臨的問題,這裡高中生已經面臨了,性在加拿大的高中已經是一個很開放的話題了,而戀愛的問題就提前到了初中裡,我想這不僅僅和教育有關係,和人種飲食也很有關係。白人和黑人孩子比亞洲人更早的發育成熟,而亞洲孩子在同輩的壓力(peer pressure)下,也要面臨同樣的問題。此時,他們突然發現兩件事情,第一件,男生和女孩之間不再是互相討厭的關係了,有時女生會覺得哪個男生很 cute,男生會覺得某個女生很attractive。第二件事,他們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膚色,某個膚色的男生或女生可能更加吸引人一些。此時, 對他們來說,人種還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但是,通過主流媒體和主流文化的影響,他們對於自我以及其他種族認識有了很大的改觀。我們打一個具體的比方,世界上對青少年影響力巨大的青春偶像明星裡(我們這裡不提成人世界裡受歡迎的功夫明星),幾乎是沒有黃種人的,比如,前段時間的Jonas Brothers和現在正在風靡的Justin Biever,他們讓所有的少女為之瘋狂。如果說,我們從電視上還可以看到一些黃種女孩的正面形象,比如,一些時尚節目的主持人和電視劇的女主角等,那正面的黃種男生形象就是幾乎沒有。即使有一兩個黃種男生出現在電視裡,都是一些帶著眼鏡的書獃子形象,我們稱這些為racism和stereotype,可我們也沒有辦法 。

這樣的媒體宣傳給我們的亞裔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以下就是我和一個十三歲CBC女生的真實談話。

Jenny:"我們學校的Mark實在是太cute了,每個女生都在討論他,他是義大利裔的。"
我驚訝地說:"所有女生都喜歡白人男生麼,不喜歡亞洲的男生麼?"
Jenny 平靜地說:"亞洲男生?不可能,別人怎麼想我不知道,我這輩子只嫁白人,絕對不會嫁中國人。"
很震驚,一個十三的女孩已經想到這個問題了,我接著問:"你為什麼那麼不喜歡中國人呢,你自己也是中國人。"
Jenny辯駁說:"我不是不喜歡中國人,我只是不喜歡中國男生。而且,我是加拿大人。"
此時的我有了些許激動,試圖想說服她:"那你的爸爸是中國人,你將來的兒子也是亞裔。"
Jenny卻平靜地回答我:"我爸爸是中國人,這我沒有辦法,但是我將來的孩子是白人和黃種人的混血,他就不是中國人。而且,你沒有覺得中國男生和中國女生受歡迎程度有很大不同麼,我很高興,我是一個亞裔女生。"

我沒有繼續和她爭辯這個問題,因為我已經完全被這個女孩的想法震撼了,我開始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當這個十三歲的華裔小姑娘Jenny在我面前直白地表現出對自己族裔的歧視,並且坦蕩地告訴我,她這輩子非白人不嫁的時候,我不難看出,她對中國不但沒有任何感情,而且如果可以,她希望可以抹殺去她是華裔的所有證據,可是,這一切在我眼中是一件極其諷刺的事情,因為這個外貌可愛的女孩長著一張純正的東方面孔,細細的丹鳳眼,短睫毛,黑眼睛,黃皮膚,高顴骨,圓臉盤,人類學家會自然的把這樣的面相劃分到現代蒙古人種,但是,她卻堅定不移地認為自己和亞洲沒有關係,即使有關係,她也要通過各種方法去否認這種關係。比如,她只交白人朋友;即使她會說中文,在你用中文提問時,她也會拒絕回答。

如果說她的父母是政治難民,我覺得這樣的情況可能容易被理解一些,可是,我知道,她的父母以前是中國的大學教授,受過高等教育,在國內有一定社會地位和尊重。而且,他的父母多次表露想回國發展的心跡,但因為孩子得知以後,如臨大難,所以沒有成行,所以,這樣的想法應該不是她父母灌輸的。

我突然想到,其實每個人在不同的生存環境中都會採取她認為最有利的方式去適應,而不是去抗爭。這個孩子在我眼中,她歧視自己自身的族裔,這樣是不對的,但她這樣做,也許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讓主流社會去接受她,這樣就更加容易去融入這個社會,她覺得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加拿大人,所以她不需要對別的任何國家有感情,這樣想其實也沒有錯。加拿大和美國都是人種和文化的熔爐,每一個人都來自不同的種族和國家,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他們在異國相會,學會在包容中共同生存,而他們的下一代就會把這個國家當成自己的祖國,從此在這片土地上開枝散葉,這樣的新生力量才是這個國家的動力所在,最後這些後代們組成了新的本土文化,這個國家也就有了凝聚力,而這,就是一個移民國家的存在方式,所以,Jenny對自己族裔漠視,也可以說明她是一個移民國家裡的成功教育案例。她一定能比一些不會說英語的第一代移民,生活的更加豐富多彩。即使她的父母不喜歡她對中國的態度和言論,但是作為父母,最願意看到的還是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我想這也是很多移民家長不想干預子女對自身族裔看法的重要原因。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