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說馬甲(圖)
又到了「陽春白日風花香」季節,放眼北國江南鬧市偏鄉,穿馬甲的人隨處可見。說起小小馬甲,可謂內涵豐富異彩紛呈,還有不少典故和學問。
馬甲也叫馬夾,又名坎肩,俗稱背心、半臂。
馬甲在我國可謂歷史久矣,《清稗類鈔·服飾篇》云:「半臂,漢時名繡裾,即今之坎肩,又名背心。」清代和民國時期馬甲大為盛行,成為男女老少的常用服飾。既分內穿和外穿兩種,又分單的夾的棉的綢的和皮的等等,四周和領襟還可飾以鑲邊。「長袍馬褂瓜皮帽」成為當時中國男子的標準服,這馬褂其實就是馬甲矣。我們從當年的老照片、舊電影和豐子愷的民俗畫中,每每能見到這些。翻閱魯迅先生的生活照,發現先生在家裡也很喜歡穿馬甲的,許廣平還為迅翁織過一件毛線馬甲。
馬甲在西方也十分流行,且形式多樣,還有翻領和立領的。17世紀西洋馬甲甚至有長袖的,後擺長至膝部,開衩,又名燕尾馬甲。到18世紀90年代,馬甲成為西方男子的主要服飾。這時其後擺開始變短,有的裝有3層門襟,門襟敞開造成3件馬甲的假象,3層門襟的顏色一般是綠色、黃色和祖母色。
世界時裝之都巴黎集中了許多時裝設計師和裁縫師,並不斷「開拓創新」,僅1821年間巴黎就掀起五次馬甲新潮。當時那裡還流行穿雙馬甲,黑色絲絨馬甲襯裡,白色凸紋織物馬甲套外,有錢人更用寶石做釦子。一時馬甲和領帶成為紳士們顯示風度的標誌,不同場合穿不同馬甲,在家就餐和赴宴、散步和訪客所穿的就截然不同。
19世紀隨著西裝的風行,馬甲成為西裝的必備品,選料和工藝也愈加精美,西裝配馬甲成為西方上流社會的穿著禮儀。貴族出身的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對馬甲情有獨鍾,說它「既方便又灑脫」,還將它作為禮物送給他崇拜的大文豪托爾斯泰。英國著名學人羅素曾津津樂道過倫敦一家瀕臨破產的老闆拍賣600件馬甲,其中不少鑲有昂貴鑽石紐扣的軼事。
馬甲雖小,身價卻不菲,中外歷史上它都曾是官服或制服,如清朝的官服「十三太保」(因用13粒紐扣而得名),實際上就是坎肩,即馬甲。西方宮廷燕尾馬甲和士兵馬甲都是標準的官家禮服和軍裝,士兵馬甲後擺和兩側均開衩,便於騎馬、佩劍和作戰。自19世紀中葉芝加哥證券交易所人員穿起黃馬甲以來,馬甲更成為某些行業特定的「標誌服」。
如今不僅有各種布馬甲、棉馬甲、皮馬甲、毛線馬甲、真絲馬甲、滌絲馬甲,還有短馬甲、長馬甲以及仿古的中式馬甲。現代社會「標誌性」馬甲更是形形色色隨處可見,如交警、環衛、筑路、搶險等人員顏色鮮艷的熒光馬甲,飛行員、跳傘員的航空馬甲,潛水員的水下馬甲,多口袋馬甲更深受攝影師、旅行家和藝術界人士的青睞,近年來紅馬甲更成為青年志願者(義工)的標誌,而長呢裙配馬甲則是許多白領女性的首選。少數民族的馬甲,更是形式多樣爭奇鬥艷,令人眼花繚亂。
- 關鍵字搜索:
-
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