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自輓聯摭拾
楹聯,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形式,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在我國各族人民裡,喜歡在喜慶佳節裡貼上一首對聯,但是也喜歡在葬禮上送上一比輓聯。自清代以來,開始有一些文人雅士,也喜歡寫作自輓聯,目的是或總括一生,或遺言傳志。給後人留下警示。
曾在乾隆年間任《四庫全書》總編纂官的大學士紀曉嵐,他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博聞強記,知識豐富。他曾說自己從四歲起,直到晚年,沒有一天離開過文房四寶。生前,他曾撰一比自輓聯。
聯曰:
浮沉宦海為鷗鳥,
生死書叢似蠹蟲。
此聯,上比寫他的從政經歷,下比寫他的治學生涯。精闢地概括了自己的一生業績,也寫出了對人生遭際的由衷感嘆。
無獨有偶,還有清代道光年間進士俞曲園,任官編修,家居吳門,平生以著書自娛。他精研經學,旁及諸門,著有《春在堂全集》一書,章太炎亦曾師事於他。俞老夫子也曾撰寫過一比自輓聯,
聯曰:
生無補乎時,死無關乎數,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書,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浩浩蕩蕩,數半生三十年事,放懷一笑,吾其歸乎!
此聯總其一生成果,道出坦蕩胸襟,歸之於曠達,可謂獨擅其勝。
還有清代名士鮑覺生,他一生狂放,在臨終前,也自撰一自輓聯。
聯曰:
功名業績文章,他生未卜,
嬉笑悲歌怒罵,到此皆休!
此聯真實地體現鮑氏一生不屈性格,懷才不遇,嬉笑怒罵、滿腹牢騷。體現他與世俗、偏見、流弊抗爭到死的精神。也在自輓聯中檢討自己一生,為的是擺脫愧疚的心情,把希望寄於後人。
北宋趙鼎臨死前,自題輓聯於靈柩的旗旛上,
聯曰:
身騎龍背歸天上,
氣作山河壯本朝!
聯中氣勢磅礡,他並不把死當成一回事,把自輓聯寫得相當的豁達開朗,讀後,讓人覺得饒有趣味。
當然,寫自輓聯,母容置疑,其中大有自我開玩笑及玩世不恭之味道。這就極富浪漫的色彩。許多擅寄情寓志者,如警策、如晨鐘,予人以教益。發人深省——
清朝湘潭有一個醫生,他一生為人正直,從不討好權貴,也常給窮人治病不收錢,施醫濟世。臨死時,他作自輓聯兼示兒孫。
聯曰:
我愧無能,卅載功夫,可謂深焉,終難治貧者病根,富家錢癖,
人死何知,五尺棺木,亦云足矣,更毋須經懺損產,苫塊傷身!
這比對聯,內容不襲舊套,它道出社會的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同時他主張喪事從簡,移風易俗。難能可貴。
還有廣東大埔名醫鄧窗柵,老年病危,他面對親屬子女的悲悲切切,哭哭啼啼,竟然起身揮筆,自撰一自輓聯。
聯曰:
這番與世長辭,窮鬼病魔,無須追逐到泉下,
此日乘風歸去,春花秋月,只當漂泊在異鄉!
在彌留之際,虧這位老先生還能開這自嘲的玩笑,可見這老醫生對待生老病死的態度,是這樣胸懷豁達,視死如歸。
滿清年代,還有一個無名小官,也為自己撰寫過一比自輓聯,
聯曰:
做不完子臣弟友功夫,願來生百行無虧,五倫克盡,
嘗遍了家憂國難滋味,到此日一肩可卸,兩手空歸!
橫批是「今生不算,下生再來!」
此聯道盡浮生五味的酸甜苦辣,他「願來生百行無虧。」反過來說,他這一生,就是「百行有虧」了,也訴出他在碌碌無為中的懊悔。
清朝有一窮秀才,衣食不周,夫妻貧困相守。妻將死,丈夫代作輓聯云:
算來半世夫妻,吃也無,著也無,今朝撒手就去,嘆卿真命苦。
放下千斤重擔,兒不管,女不管,現夕閉目而歸,比我還快活。
這對聯灰諧中飽含著人生的辛酸。讀來讓人飽含眼淚而噴飯。
十年文革期間,我國史學大師、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教授,慘遭迫害,當時已屆八十高齡,又身罹重病,在牢中,他自知不久於人世,便寫了一副自輓聯,代贈給夫人,自輓聯是這樣寫的:
涕泣對牛衣,卅載都成斷腸史;
廢殘難豹隱,九泉稍待眼枯人!
這副自輓聯,上聯是說,面對被打成「牛鬼蛇神」,身系囹圄,屢遭殘酷的批鬥,所穿的衣服,是充滿對人格侮辱的寫著號碼和「牛鬼蛇神」四字的囚衣,不禁令人傷感。下聯是說:「以自己的病殘之軀,很難再活下去了,我們夫妻一場,只能到九泉之下再見上一面。這裡的「隱豹」語出《列女傳-陶答子妻》:「妾聞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擇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遠害」。後世把「隱豹」比喻隱居,聯中字字血,聲聲淚,把作者彼時地的淒楚境遇,悲憤心情,抒發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此聯作罷不久,陳教授果然然含恨而逝,一個月後,其夫人也鬱鬱而終,竟真應了「九泉稍待眼枯人」之 句。這副對聯,也是對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幫」血淚的控訴。
- 關鍵字搜索:
-
文人